偶得“废木”创作《大爱无疆》
根雕讲究“三分靠人工,七分靠天成”,为了寻找形象特别的树根,陶海峰常常喜欢走走,山坡上、河道里、悬崖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的根雕作品中,最为喜爱的就是自己正在创作的《大爱无疆》。这件根雕高196厘米、宽258厘米。说起这件作品,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前段时间,陶海峰去收购木材的朋友家中做客时偶然寻得宝贝。“当时,我在朋友家门口散步,偶尔看见这个树根躺在溪边。”陶海峰告诉记者,原本就对木材感兴趣的他上前一看,便爱上了这块木材。
因为这个树根约有2000斤重,不宜搬动,陶海峰决定在原地进行创作。连着两个月时间,只要不下雨,他都会去山上进行创作。“根雕好材料可遇不可求,能遇到就是自己的幸运。去年年底,我的‘海峰博艺馆’正式开馆,这是我送给自己的开馆礼物,也是我的镇店之宝。”他如是说。
“制作根雕作品有讲究,主要在于灵感和发现。发现好的原材料,首先要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构思图,有时灵感并不是马上就能来,灵感一来就立刻截取、扒皮、雕刻,这个过程不能有丝毫马虎。”陶海峰说,这个木材体型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到从土里刨出来就有大佛的形态,复杂是在做根雕的创造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造,让这个根雕展现出内涵和生命力。
文化是创作的源头,陶海峰灵感大多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他在创造过程中,让作品拥有了文化底蕴,使他雕刻的人物系列更是独树一帜。许多原材料一经他的手雕刻,都“活”了起来。他大多数时间喜欢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安静地创作,在坚硬的木材上,一花一世界,一木一罗汉,形态各异。他说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他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匠人。
在根雕创作中融入文学底蕴
陶海峰平日里爱好很多,古文、绘画、根雕都是他业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根雕是他始终放不下的爱好。20多年里,陶海峰对根雕的喜欢从不间断,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闲暇时也投入了油泥、绘画、书法的创作中,他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它们的影子。
工作繁忙,根雕作品全部采用手工来完成,陶海峰每天最多只睡5个小时。“自己经营了一家领带公司,一般下午都要去公司处理事务,所以我喜欢趁着上午的时光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会固定两个小时学习古文,然后开始根雕创作,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周而复始。
他的工具不多,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没有电器加工,取材、分类、造型、处理木刺……每一道工序都要耗费不少时间,但他乐此不疲。他说:“我不想成为一个职业根雕者,作为一个爱好者就很满足了。”一年能有一两件像样的根雕作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就是陶海峰的追求。
在创作过程中,陶海峰喜欢前期用艺术来表现工艺,后期用文化来夯实工艺,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华铛老师身上我学到,人的一生价值是以作品讲话的,人来到世上,应该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才能拥有‘著作等身’的创作精神与毅力。”陶海峰表示,自己会将每一件根雕作品当成一幅画来欣赏,每件作品他还会附上自己的感悟。
在陶海峰看来,他做根雕纯粹是因为热爱,通过自己的灵感和理解,才能制作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元亨利贞,乾坤入定。设像高堂,净安闲清。抚剑玉珥,威慑遥震。怒须琳琅,圆睁霸雄。龙驾虎服,富皇炫彩。翱游周章,魂魄忽隐。日月齐光,德道圆满。天地之正,六气和合。至人无己,尚德高些。圣人无功,淡名泊利。”这正是陶海峰创作完《扬眉剑出鞘》时写下的诗词,也是对他根雕作品的最好诠释。
一个人的格局,与他的视野是否广阔有着莫大的关系,根雕对于陶海峰来说,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人生哲学。他最喜欢古文中的这两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让他随机应变、开阔视野,木雕作品得以不断创新;“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让他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他的雕刻技艺也得以不断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