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陈醉云:留下诸多美文的嵊籍名作家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文/朱刚 2019年05月30日11:40:57 

他的散文《乡下人家》入编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蝉与萤》曾入选台湾华文教材……

  陈醉云(1895~1982),嵊州人,谱名载荣,又名逸、载耘,字醉云。对于陈醉云这个名字,现在的读者已很陌生,可在民国时期,他却是一个各种文学体裁都涉足的大作家、电影编剧家,颇有名气。其中,散文《蝉与萤》曾入选台湾华文教材,散文《乡下人家》入编当今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乡下人家》(第一页)

《乡下人家》原文

  留在故乡的身影

  陈醉云出生于晚清时期,9岁左右就读于县城襟带门内的民义小学。他在日后的回忆文稿《从回忆说到生活方式》中这样叙述:“我的故乡,为浙东嵊县。……我们的学校,在沟水流出东城的壕洞旁边。虽然不在高处,但校门前就是一道城墙,正对着壕洞拱门的城上面,建着一座亭,亭上有一块横匾,题着‘溪山襟带亭’五个很秀挺的大字。”那时由于读物的缺乏,陈醉云偶然间在同学那里见到《聊斋志异》,欢喜得不得了,便借回家来,在油灯下细览,直到深夜方睡。看完一本,又借一本,在十几个夜晚工夫,把整部《聊斋志异》看完。由于这书,引起了陈醉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到父亲的书箧中去找,找到一部《萤窗异草》以及《千家诗》《唐诗》之类,也都在无罩的煤油灯下津津有味地阅读。从此,陈醉云对文学书开始亲近,后又看了许多旧小说,以及林琴南翻译的《说部丛书》。到五四运动以后,他又开始看《新青年》,还有其他各类新文艺的译作。

《剡沃之声》序言

  1907年冬,陈醉云的父亲去世,年仅39岁。遗留房屋一所、桑园两个,还有一家书铺的部分股份。当时,陈醉云几个兄弟还在读小学,母亲王氏便担负起抚育的重任。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孩子们经常饥饿难耐,放学回家时,母亲常把隔宿的饭放在锅里煮下供食,自己却吃些老菜叶和豆渣。

  小学毕业后,陈醉云入绍兴第五中学就读,博览群书,研究新学,颇有心得。走出中学校门时,陈醉云年约20岁。在亲戚和邻居们的劝说下,母亲张罗着为他配亲,却遭到儿子的竭力反对。后来面对“迎娶”的现实,向往自由婚姻的陈醉云在绝望中失声痛哭,以至于发生了与母亲的第一次争吵。不久,陈醉云便离开了家庭,前往上海谋生,在中华书局任编辑一职,常常两三年不回家去。后又曾经几次向母亲提议,要和那个“粗悍的女人”离婚,终未得到允许。1915至1916年间,陈醉云有《游明心寺》《游艇湖山记》等诗文发表于《叒社丛刊》,已显才华。

  1921年,陈醉云回嵊探亲,不久即返上海。在1923年的《创造日汇刊》上有他撰写的《沉闷》一文:“每当沉闷的时候,只消跑到林中去听一听古寺的钟磬声。心中就觉得释然了。当时几个朋友还笑我怪癖,并且说:‘土地庙里,正锣鼓喧天的做着社戏呢,要寻乐,那边不是唯一的好地方吗?’我除了笑着致谢他们的美意外,再也没有别的话说。如今呵,如今是在车马喧阗的上海,比那社戏场的嘈杂还要难受呢;虽然相距不远有个古刹,可是已经受了都市化,再也闻不到那严肃而悠远的钟磬声了。故乡迢逓,安得长风几千里,将那慰藉灵魂的钟磬声一声声吹入耳膜,洗尽我的沉闷!”此时的他,怀着浓浓的乡愁。

  1922年左右,陈醉云开始钟情于创作,经常写些短诗,投寄《民国日报·觉悟》与《时事新报·学灯》,所见有《虫声》《今昔》《偶然》等新体诗歌,数量可观。此年,同乡好友谢冠生赴法留学,陈醉云作诗歌《送冠生赴法》相赠:“孤舟似叶地,向海阔天空洪波万叠的重洋中横渡而过,那些别恨离情,也许会给伟大的自然一齐收拾去呵!老友,祝你旅途无恙!等你挟得西方文化归来时,我们再在灯月交辉的夜中衔杯欢叙罢!”这个时期,其短篇新诗、故事主要集中发表在陈伯吹主编、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小朋友》及中华书局内刊《进德季刊》上。1923年,他又开始写一些短篇小说,投寄《东方杂志》等刊物。是年,陈醉云回忆往事,想到辛劳一生的母亲,不禁深深忏悔与懊恼。“《悔》:现在,已经在外面做了好几年事情,每天与冷酷的社会相周旋,已把童年的天真逐渐消尽了;而且甚至于连慈爱的母亲也都忘掉了,虽然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曾因想着她而流几点清泪。”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