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弘扬优良家风 传承精神力量——嵊州金庭王氏家规家训例谈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记者 钱宁儿 通讯员 卢秋键 丁琳 2019年07月24日10:40:50 

  四、家规全文

  纵览金庭王氏家训家规,从治国的高度、国与家的关系开篇,最后落实到如何“做人”,可谓环环相扣,具体而微。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行规矩,做好表率,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可以说,从王羲之开始,近200名在金庭王氏家谱和族谱中有记载的历代王氏官员,充满了讲和谐、讲规矩、讲品行的正能量。

  “和”字篇

  1.王氏家训

  上治下治①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注释】①治:治理。

  【出处】乾隆五十七年嵊县教谕周咨询《金庭王氏族谱旧序》:“王氏之贤者,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

  【译文】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和谐稳定,国泰民安。

  【背景故事】

  “堂”和“台门”

  南宋初年,王羲之二十九世孙王恺落户华堂村,自此,王氏家族及其建筑伴同着街巷民居、牌坊更楼、水井水圳……点缀着这座古村落,处处散溢着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遗风,王氏家族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华堂古村,这些民间建筑,主要有建于南宋和明清时期的一清堂、善庆堂、荷花堂、凝远堂、老庆堂、居所堂、承庆堂、武桂堂、来庆堂、贻燕堂等,这里都是王氏后裔的集聚地。村中另有孙家台门等其他姓氏住的台门。一千多年以来,每个“堂”和“台门”里居住的十几户、二三十户人家都和平共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和谐的空间里,从来没有争斗事件发生。

  《金庭王氏族谱》卷三《颂》有简略记载:“族有无赖某,屡谋毒于先生,先生格以诚心,而周于保己,则不得逞……”从家谱、族谱、各类典籍资料和当地民间流传的情况看,金庭王氏后人中不乏这类“和为贵”的轶事。

  此外,古村中尚存一座碉楼、两座更楼,碉楼建于村口江畔,可用于瞭望、防御等,而打更人守夜的更楼,兼有报时和保安的作用,在确保古村的平安、和谐上功不可没。

  【出处】

  参见《华堂古村》及华堂村史、谱牒等资料。

  “孝”字篇

  敬宗睦族②

  【注释】敬奉祖宗,敦睦亲族。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孝敬长辈,和睦家族;与人为善,融洽相处。

  【背景故事】

  灵前自誓

  永和九年(353)江东发生“三月旱”,“五月大疫”,会稽郡守王羲之提出免征、赈济、清仓、肃贪、断酒等一系列安民主张,但会稽王司马昱不但不听,反命人北伐,追征会稽税赋,王羲之极力劝阻未果,称疾辞郡回金庭。不久,选择三月九日祭祀父母亡灵,在灵前作《自誓文》,表明自己从今之后永不涉世、永伴二尊之灵的决心,以尽孝道。“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①: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②。母兄鞠育,得渐庶几③。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斯亡无日④,将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日⑤。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⑥。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也,名教所不得容也。信誓之诚,有如皦日!⑦”

  【注释】

  ①“二尊之灵”,即置于家中灵堂内的父母神位,民间俗称木子。

  ②不天:丧父。过庭之训:幼时接受父亲的家教。

  ③母兄鞠育:在母亲和兄籍之的养育下成长。

  ④老氏、周任:即老子、庄子,中国道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诫”指老庄哲学的著名论点“止足之分”。

  ⑤“止足之分,定之于今日”,是在父母灵前立下的誓言,表示从今之后永不涉世、永伴二尊之灵,以实现平生理想,恪尽孝道。

  ⑥指灵前持香跪地叩拜,口念誓文。

  ⑦“告誓先灵“后的这段文字,才是真正的父母灵前保证书。归诚之极,其“无尊之心而不子”,表明决心昭然天地可鉴。王羲之卒后,帝谥号,其子遵其誓愿不受,以明其志。

  【出处】

  《全晋文》卷26,1609页及《王羲之金庭岁月》(金向银、金午江著,下同)。

  代父充军

  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征收田赋,建立地方粮长制,以一地税谷约万石设一粮长,负责征收和运输,称万石长。粮长从本土豪绅中选任,施以奖罚之制。金庭王氏三十五代孙嗣仁被点为剡中粮长。洪武八年(1375年)时被推为万石长,在当地负责收取田赋(即农业税)。因他为人慈仁,遭奸吏地痞设陷,连续三年未能按时上缴田赋,属失职犯法,就被抓进县衙关押,不日将被充军到金陵(即南京)。长子王琼(1351—1375),时年25岁,“天性仁孝”,见父亲年逾五十,受苦不起,十天来每日从家里出发,步行四五十里,到县城知县处恳求替父充军服役。知县被其孝行感动,准其代父谪戍金陵。王琼遂告别妻子石氏,背着木枷一路走去,风餐露宿,走到南京后竟一病不起,半年左右就去世了。留下石氏上奉公婆,下育儿子,又变卖首饰,出钱请人从溪江引进活水,在村里筑起一条长500多米的九曲水圳,并用打磨圆润的卵石铺设街巷,既方便村人洗涤,又保障了村西千余亩粮田的灌溉。

  后第三十八代孙千斋公王钝成就了功名,儿子王暄也进士及第,便上表朝廷,陈情祖上孝节之事。朝廷遂表彰王琼为孝子,石氏为节妇,让村人立牌坊永世纪念。后族人在孝子殿侧竖立“父子大夫”石牌坊,山阴名士镏绩为之作传,同邑邢佳畹作《孝子歌》五言二百四十句,广为传颂。

  【出处】见《金庭王氏族谱》和王氏宗祠《节孝祠记》:“王氏夫妇吁可敬巳孝子名琼右军后人……” “父嗣仁被逮谴戍孝子请于朝遂代父行抵金陵病死妻石氏……”

  “规”字篇

  执事有恪③

  【注释】③恪kè:谨慎而恭敬,有“恪守”之意。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诗·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译文】

  做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

  【背景故事】

  九曲水圳

  500年前,华堂的九曲水圳经石氏太婆之手建成。石氏为王羲之第三十六世孙王琼之妻,嫁自沃州(新昌)名门望族。据说,当年石氏太婆因另立门户,族中分给她的田产,大多在村西缺水源、靠天吃饭的地方。为改变现状,石氏太婆变卖了部分嫁妆和首饰,出钱请人从平溪江引进清水,筑起一条2公里多长的水圳,让村西的1000多亩稻田得到了灌溉,又辅助了村里的消防力量。这条水圳宽0.55米,深1.1米,沿街侧而流,然后绕到祠堂的后墙,弯弯曲曲地穿过好几家住舍,有的通过道地,有的通过灶间,时稳时现。继尔又拐向中心街直流,通向村外的农田,其间共建有15个埠头,墙上张贴取水用水的“村规民约”。荷池、莲池、水圳有涵洞互相连通。这条以石块砌就的水圳,水势潺湲,清澈可爱,千年流淌,至今依然是村民的洗涤水流,实在难能可贵。这应归功于王氏家训。

九曲水圳流经屋内

  就这样自古到今,一天又一天,村民们自觉遵行规矩在自家门前屋后取用清水,恪守公德,决不损公肥私:早上在此淘米洗菜,中午可以洗衣服之类,而下街头一潭专供洗马桶和皮桶,解放后有还俗为民的村民胜朝长子每天在各条水圳巡视监督,这样,村民做到了左邻监督右舍,下游监督上游,下午监督上午,从未发生过较大的聚众斗殴事件。

  可以说,治水就是治人,水清即人清,人清即村清,“九曲圳”的身上体现了古村最原始、质朴的监督文化、责任文化和规矩意识。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华堂古村》。

  著衣亭

  金庭王氏后人继承始祖的文明礼仪,在金庭平溪江(即雪溪江)出口处筑雪溪亭,用以迎送客人。凡王氏为官回乡省亲的,不论官职大小,都要在此脱袍卸靴,着便服回家;假满赴任,在此换上官服再走。考举人、进士、宴饮迎送,都在此处,故又称之“著衣亭”。

  26条族规

  《金庭王氏族谱》卷一“凡例”里载有26条王氏族规。这些族规,除了部分属封建糟粕,有很多对王氏族人的生活、行事作出了严格规定,意在让王氏族人恪守族规,以规律己,以规约人。

  如金庭王氏四十七世孙鉴皓公所书八条王氏族规之第一条为:“各派大小宗祠毋许堆积稻麦及大小物件,违者本派家长集众开祠,将所放物件没入公用外,仍罚银壹两;倘家长知而不举,罚家长银五钱。”这里对公共场所的处置、公与私等作了规定。第二条为:“各派祖宗坟山荫木毋许盗砍致伤风水,倘有不肖子孙违禁者,罪等杀祖父,家长集众开祠,重责重罚。”这里似有一点封建。第三条为:“各派阳宅来龙并下沙所样树木以及土塍柏树杂木,俱系遮护风水,倘有违禁盗砍者,罪同砍荫木例。”第七条为:“我族素称仁厚之乡、礼仪之族,倘有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

  《金庭王氏族谱》文高公所撰凡例一十八条之第四条族规载有一事:“传法,名号,卒葬之。后凡生平嘉言善行、历官奏议、荷国恩典、与夫行状、墓志等项,从实登载;其未有传而有一言一行当于人心可录者,不妨略述数语以志之,所以彰先德示后人也。”从此处可见,王氏族规对登载什么、倡导什么都有严格规定,对“嘉言善行”的态度非常鲜明——“从实登载”,对未有传而有一言一行可录者,则“略述数语”,目的是“彰先德示后人”。表彰善行美德,倡导真善美,有一种遵行规则、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

  王氏三十八世孙王钝在《书金庭王氏族谱例后》中言:“谱之为书,不苟作也,有征而不书,则为弃祖;无征而书之,则为诬其祖。是编之,作固不敢弃,亦不敢诬,兢兢焉,尊其所知,而缺其所不知,详其所可征,而不强述其难考,后之继作者,尚当循此而无忽焉。”

  这种遵行规矩、务实求真的做法与理论,在金庭王氏族谱凡例第一十七条可找到印证:“谱中事实,参酌诸书,务求真谛;其有未确者,作小说附后,以咨之。”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金庭王氏族谱》。

  “学”字篇

  从书圣王羲之开始,王氏后人多有一种课教子孙、立身治业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这24字家训里,也体现在平时读书习字、学优登仕的理想追求上。

  厥功④为懋⑤。

  【注释】④厥:其,代词。功,功劳。

  ⑤懋mào:劝勉;勉励。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

  【背景故事】

  十八缸水

  王羲之的家风学风,对儿子献之的成长成才影响很大。献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书法水平大有提高,便自鸣得意,认为再有几年就可学成。可当他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到父母面前时,母亲说:“你的水平还差得远呢!”王献之急问父亲:“那我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王羲之把献之领到院子里,指着那十八只水缸说:“你只有写完这十八缸水,才能说可以了。”可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仔细揣摩,许久才叹了一口气,说:“我儿写了千日,唯有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父亲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顿觉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世称“二王”。

  单从王羲之父子汰笔写字的墨沼来说,唐代诗人刘言史写有《右军墨池》诗,宋代杨蟠有《墨池怀古》,明代张灿有《金庭墨池》,明代王学圃有《王右军读书楼》,明代王钝有《墨沼》,清代王心一有《墨沼》,等等,不胜枚举。

  【出处】《王羲之》及有关王羲之的传说。

  【背景故事】

  王氏家训来历

  升平三年(359)十月,东晋名士、西中郎将谢万北伐败逃,被废为庶人,情绪低沉,曾写信给王羲之,叹诉委屈;王羲之回以《与谢万书》,其中讲到他教育子女的心得:“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据传,有一天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到奉化一带采药、游览。夜宿小客栈时,遇见两兄弟争吵打架,最后弟弟竟然将哥哥砍死。王羲之脸色沉重,若有所思地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不日,王羲之、许玄度回到家中。王羲之将此事详详细细地讲给儿子们听,并工工整整地写了“敦、厚、谦、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后来,王羲之又写了一篇《家训》,同样要求儿子们临摹背诵,并一一实践,代代相传。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全晋文》(卷22,1582页)及有关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以学立业

  金庭王氏极重教育。王羲之书《乐毅论》,把手教献之,以万石之风培育子孙,一直传为佳话。自唐至清,金庭王氏中进士、为官者、为文者、为书画者、为教谕者、为堪舆(风水学)者、为经济者,代有间出,族谱历历有载。2006年重修宗谱,续1906年旧谱,据不完全统计,入谱者具大专以上学历者420多人;自王羲之始,在家谱中有记载的历代王氏官员有190多人。

  【出处】《王羲之金庭岁月》《王羲之》《金庭王氏族谱》及王氏宗祠陈列馆图文资料。

  清扬先生

  王士彬,字培法,号清扬先生。为人宽厚,严以律己,教子严厉,诲人有方。在乡里,乐善好施,热心办学,曾在金庭学校教书,人皆赞其为“王善人”。自幼好学,13岁即应县试,初露头角。民国元年,毕业于北平专业邮电专业所(今交通大学前身),擅长美、法、比等多国语言,曾任民国教育部督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身抗战队伍,1941年赴鄂西兴山第26集团军总司令部任中校机要秘书,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复回平汉铁路工作。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及王氏宗祠陈列馆图文资料。

  “义”字篇

  敦厚退让,积善余庆⑥。

  【注释】⑥积善: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

  积善余庆: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

  《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

  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舍宅为“观”

  金庭王氏五世孙王衡,字孟平,生于南朝·宋元嘉九年,王衡聪明颖异,长功书吏,壮年入仕,初任为义兴太守;政通人和,百姓口碑甚好,后官至黄门侍郎。后因疾归梓里。所得薪俸,有人劝他置产筑室,以享子孙,他曰:“子孙只要能避风雨,不饥馁即可”。且舍宅为观,建三清殿,筑右军祠,修桥铺路;还捐田四百六十亩并山地若干,归金庭观。

  【出处】《金庭王氏族谱》及王氏宗祠陈列馆图文资料。

  金庭王氏义学(见前,此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