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三界永明农机专业合作社,迎面看见合作社负责人郑永明和他的父亲郑根达及儿子郑杰灵一起在忙着修理农机。农机跟他们三代人有着特别的缘分,从郑永明父亲开始到他的儿子,一家祖孙三代人都没有离开农机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抒写着三代农机人的奋斗经历。
靠农机带头致富
郑永明今年51岁。从高中毕业就进入农机行业,先是开拖拉机跑运输,四年后用农用运输车跑周边省市的运输,到1996年先后买了两台联合收割机,开始跨区域进行稻谷收割作业,每年5月到12月,他基本在外面奔波进行跨区作业。
资料图
“在外奔波,有苦有甜。”郑永明说,苦的时候,日夜不合眼地进行工作。郑永明清楚地记得1999年夏收季节,他在绍兴县夏履镇收割稻谷那一幕。当时因为前阶段雨量大雨季长,一些小型的收割车根本无法下田收割,只有郑永明这样的大型收割机才可以下田收割。这下,他的任务就重了,150多亩的稻子需要他在3天内收割完。接到这个任务后,郑永明没日没夜工作。“我除了吃饭时间,其他一刻也不休息地进行收割作业,经过3天3夜奋战,终于把任务完成了。”
郑永明通过自己辛苦努力也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他成了村里的靠农机跨区作业发家致富的领头羊。接下来他们村子很多年轻人购买了收割机,跟着他走农机跨区作业发家致富之路。
成立农机维修中心
随着本村及周边村里的收割机数量逐渐增多,收割机的配件难配和维修难的问题迫在眉睫。2009年12月底,郑永明看准了这个机会,他与几位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浙江省首家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开启了农机维修之路。
“那时候没有维修经验,都是一边修理,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维修中经常遇到各种疑难杂症。为解决问题,几个维修工通常会一起会诊。如果会诊不行,就去找外地同行及厂家的技术人员请教诊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有时也会通过网络解决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郑永明修理技术也是远近闻名了。有一次,一位富阳的农户收割机坏了,在当地修了三天都找不到毛病。这位农户就用大卡车把收割机运到郑永明的修理厂里,郑永明对机器进行检修排查,一分钟就找到故障原因,不到5分钟就把问题彻底解决了。这样的修理技术,让这位外地农户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点赞。
父亲与儿子都是农机人
郑永明说自己农机修得好,离不开他父亲的帮助。他父亲郑根达15岁开始就与农机打交道,刚开始是农村粮食加工厂的农机维修工,后来转入当时的三合乡农机修理厂工作,再后来,他父亲自己开了家农机维修店。如今他父亲70多岁了,还是坚持在一线维修农机。
“一些老旧农机,我们觉得要淘汰了,父亲总是有耐心将它修好。”郑永明说,正是父亲这样的农机人性格影响了他,他也选择了农机之路。除了父亲是一个勤恳的老农机人,如今,郑永明的儿子郑杰灵也受其影响,一起进入了农机维修领域,成为了新一代农机维修人。
郑杰灵高中毕业后就加入了父亲的农机维修队伍。“我从小比较喜欢农机,喜欢在农机上拆拆修修。”郑杰灵告诉记者,他现在主要负责对售出的农机进行售后服务,也经常走南闯北。有一次,温岭有个农户的旋转机无法转动了。郑杰灵收到维修信息后,第一时间开服务车赶往温岭,直接找到农户,现场帮其维修。他首先检查液压油路,发现压力一切正常,随后,他又对整车进行检查,突然发现油里有焦臭味,凭修理经验,应该是离合器烧坏了引起的故障。果然当场打开并更换新离合器磨擦片后,这一问题就解决了。
修理一辆农机,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维修点往往是在户外或田间地头,经常是风吹日晒的,比较辛苦,如果遇到疑难杂症,十几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郑杰灵说:“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比较喜欢,做修理工很有成就感。”他表示,他会一如既往做好农机修理工作,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机人,把父辈的农机事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