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文创园郑兴国工作室里,陈列着各种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在一块根雕前,郑兴国正埋头一刀一刀往下刮着木屑,有节奏的刀刻声,伴着树木的香气,很有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郑兴国是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近日,他的作品《寒江独钓》在参加国博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他说:“根雕就是我的孩子,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是作品最好的归宿。”
年少敢闯敢为 创业遭遇多次失败
1980年,刚高中毕业的郑兴国成了一位雕花匠学徒。白天,郑兴国跟表哥学雕花,晚上回来,他则在灯下不厌其烦地画画。在他看来,一个好的雕花匠必须是一个好的画匠。那时候,家具行业十分流行西式床等,郑兴国就负责在这些家具上雕刻一些花鸟风景。随着经验的积累,他还开始尝试雕刻立体雕。当时村里有个泥塑匠,擅长立体雕,郑兴国就站在边上边看边学。他自己还借来一些人物画册,仔细描摹。似乎从那时起,郑兴国就为他的根雕之路埋下了伏笔。
《母亲的脊梁》
后来,郑兴国先后到淳安、义乌等地打工。在那里,他接触了大量的人物雕刻,有些高难度的雕刻,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题材,别人不敢轻易下手,他都主动请缨。所谓10年苦练,不若名师一点,郑兴国还有幸学习了东阳木雕的三刀法,创作上豁然开朗,他很快在厂里崭露头角。
23岁那年,郑兴国和朋友一起办了一家梳妆台厂,但很快失败了。他又转而经营木材,木材卖掉一些,烂掉一些,被人拉走一些,也欠下了不少债务。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郑兴国还是记忆犹新,“当时我老婆预产期到了,医生让我们住院,我却只能带她回来。”后来还是一位朋友帮忙付了住院费。到1989年,郑兴国已欠了6万元“巨款”,村里人都摇头叹息……
《子在川上》
重拾木雕手艺 闯出事业新天地
1989年,郑兴国决定重拾雕刀。这一年,他只身前往江苏宜兴,一心一意做起了木雕师傅。1990年,他回嵊带了一帮师傅过去,自己一边干活,一边负责工序。当年下半年,他和一位朋友赴广东江门红木家具厂,开始了另一段雕刻时光。红木家具厂的厂长对这两位不再年轻的雕花匠说,任何简单的活都要认真对待。这句话,一直“种”在郑兴国的心田里。
《雕圣》
花鸟、人物、一百零八将,简单和复杂的雕花活,郑兴国都一丝不苟地雕琢。从一家厂做到另一家,做到最后,一个香港家具厂的老板甚至把郑兴国“隐藏”起来,单独给他租了一套房子,让他专门雕刻高难度的人物。那里,郑兴国接触了黄花梨、小叶紫檀等名贵木材;在那里,他根据木材的质地,不拘一格,随心而动,打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1996年,因为孩子要上学,郑兴国一家三口回到家乡。2002年,我市城隍庙重修。城隍庙的砖、石、木三雕,精美绝伦,被誉为江南三雕第一家,世称“三绝”。城隍庙新大殿正门花板的木雕,就是郑兴国带领一帮雕花师傅完成的。城隍庙修葺完毕后,郑兴国便在客运中心租了一间旧房子,创办仿古木雕厂。隔一年,我市成立根雕协会,郑兴国成为嵊州根雕领头人之一。2005年,艺术村成立,郑兴国成为入驻的第一批民间艺术家。从此,他把仿古木雕厂交给老婆打理,自己专注于根雕作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