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继《种德收福》之后的又一册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小书。因日常事务较忙,几册书稿都在每年暑假完成。虽下笔匆匆,多见粗陋,但也有一气呵成的快感。尤其是这样的弘道类小书,开笔就停不下来,如有神助,写得特别轻松自在。
为什么要写这几册小书?事起有因。
本人早些年有缘遇上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成为我生命中一位贵人。老先生的书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了解宇宙人生的窗口,并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引领我向文化的更深更广处探寻。此后十余年,我一直不离不弃,学修兼行,也从中获益良多,感受世界之奇、文化之妙。
南老对中华文化的深透研究,使其对世事发展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南老的预测中,有一条让我印象至深。他说:“二十一世纪,医学将攻克癌魔,却有一种比癌魔更可怕的精神疾病将随此而至。”今天再看南老的预见,也初露端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本来期待的幸福生活,对不少人来说并非如期而至,有的反而压力日增,烦恼日重,身心日疾,此为何因?
通过这些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也明白了一些道理。简单说,是因为现代人太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而漠视对内在心灵的关爱,导致“人为物累,心为形役”的结果,不由使人生起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叹。
我想,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当代人大多被西方科技文明的外在富丽所吸引,而把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弃之不顾。这种骑着马儿去找驴、拔掉鲜花去种草之举,让人心灵荒芜,不能安定,常常生活在紧张、恐惧、焦虑之中。
如何疗救?重拾传统文化,光大圣贤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本源,明白人生真相,这也是当下教育之需。好在当前国家也把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高度,上百年来的文化断层,有望接续。
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深感学校育人之难:一是底气不足;二是环境不顺;三是内容空洞;四是教者乏术。尤其是后者,更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难题。如何化解?几乎成时代教育之困局。
接轨传统,打通古今,依本人之浅见,不妨从圣贤教育之核心儒、释、道开渠引水,用他们的智慧,解开现代人心灵的死结。通过自己这些年来的实践、感悟,深觉这一思路切实可行!为此,特将相关的一些心得,用师生对话、释疑解惑的方式,结集成册,与有缘人一起分享,是为初衷。
好奇多在童年。因为从事教育,有幸经常遇见孩子们的烦恼和疑惑。如孩子见到一座塔,就问:“老师,这塔是干什么用的?”孩子见到一柄玉如意,就问:“老师,这个玉如意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甚至看到菜地里的小草小花都会发问:“老师,这菜地里为什么有这么多野草啊?”等等。又比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活着到底为什么?”“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人为什么会生病?”“爸妈为什么老吵架?”等等。还有孩子们在学习经典中碰到的难题,如“为什么道不可道?”“什么叫天地之心?”“仁者寿——仁者为什么能长寿?”等等。
这些貌似很小的问题,从深处看却是一个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大问题,也是我们成年人心底沉积了一年又一年的老问题。要回答好这样的一个个问题,如果从目前学校教育的常识出发,是很难圆满的,也因此成为大人和孩子心中永远的结。
其实现代人的诸多问题,也是前辈们千万次的追寻。老祖宗用自己的实践求索,留下经卷重重,圣言无尽,但圣言简奥,圣意晦涩难明。解惑传道,本是师之责任。本书也算是为此展开一点探寻,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和道德教育的落实助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您的心在哪里,世界便在哪里,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自身认知的基础上。因此,让我们一起寻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世界和谐、人类幸福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