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嵊州论坛 | 外媒看嵊 | 嵊州网视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文化频道 | 生活频道 |健康在线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嵊州网视
[论坛注册]  [登录]  
   嵊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综合新闻
中共嵊州市委关于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创新强市”战略的决定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 2020年07月27日09:07:13 

(2020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绍兴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嵊州实际,研究了人才强市、创新强市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在高水平“人才强市”“创新强市”建设中争先进位

  1.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我省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把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作为首位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系统推进区域协同、产业赋能和改革集成三大路径,抢抓高铁时代重大机遇,加快融杭联甬接沪步伐,加快完善高素质人才队伍体系,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县域城市,以超常规举措全面构建具有嵊州特色的人才创新体系,为进入综合经济实力县市区全省30强提供强大持久动力,在全省建设“重要窗口”宏伟实践中体现嵊州担当、展示嵊州力量。

  2.基本目标。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基本导向,通过5年努力,到2025年,全市人才创新水平稳步提升,高素质人才队伍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成效显著,区域创新协同发展走出新路,迈入综合经济实力县市区全省30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走入前列:发明专利申请数、数字经济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交易额、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实现倍增;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力争达到3.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比重达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0%左右,每万名从业人员研发人员数达150人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全覆盖。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构建形成市场领先、具有嵊州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科技型智能化新生活普及普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的人才创新要素集聚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强大支撑。

  二、全力建设结构优化、能力显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紧扣“鲲鹏行动”“引才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打响嵊州引才品牌,深化实施“剡溪英才计划”,用好用足人才新政,积极引导嵊籍人才回归,加快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海外工程师和国际一流团队。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灵活的引才方式,发挥市场和企业主导作用,布局海内外引才工作站和人才“飞地”。到2025年,新引进集聚省级以上领军人才30名、领军型团队10个、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00名。加大名师、名医、越剧名家等本土人才引进培育步伐,加强文化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市拔尖人才评选。到2025年,培养文教卫体等领域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

  4.优化多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培育。大力实施“青年强嵊”系列人才招引计划,聚焦青年创业创新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青年社会组织骨干等,为嵊州长远发展储备一批生力军。建立阶梯式支持机制,入选省级人才计划或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可申请追加支持。实施百名博士集聚行动,提高在站博士后经费标准和出站留嵊补贴标准,加大对企业在站博士后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推动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实施“学子归巢”专项行动,开好招才引智“春秋专列”,大力推进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建设,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嵊创业就业。探索实施网红主播、带货达人等互联网、新媒体领域青年人才引进培育计划,支持优秀青年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到2025年,新引进入选绍兴市级以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名、博士后30名,新增大学生就业6万名以上。

  5.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化实施企业家“领航工程”,加强市企业家协会建设,高质量举办“嵊商大讲堂”,高水平打造活动阵地,组织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赴外研修、异地交流。抓好青联青企队伍建设,深化实施青年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青联界别、青企协小组活动制,办好新生代企业家挂职交流,实施项目“联创”“青创基金”等人才发展模式,努力为嵊州未来培养一批企业家精英。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强化企业家队伍引才育才用才意识,加大企业人才招引、项目攻关政策激励力度。完善“亩均论英雄”,把人才密度、创新强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6.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专项行动。推进“十百千万”技能培育工程,建立培训机构、人才、用人单位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支持职业技校提档升级,加强职教现代化建设,组织举办好各类专业性职业技能大赛,选派优秀选手参加省、绍兴市职业技能比武,培养一批具有职业资格背景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在全市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向优秀企业集聚。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目标任务和业绩成果为重点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鼓励技能人才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1个,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名,累计占技能劳动者数的33%。

  三、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

  7.全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快推进剡溪创新带建设,以科产城融合新高地为标杆,谋划建设艇湖科技城和高铁新城科创教育板块。高起点建设5G产业园,加速形成校地共建科技前沿产业研究院与新兴产业联动壮大体系。增强开发区、高新园区两翼驱动力,提升各工业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创新能级。推进离岸型科创平台建设,在沪杭甬等地探索设立离岸型科创平台,积极承接高能级地区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驻杭“嵊州创新中心”作用。高标准推进省级厨具电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科技“接沪融杭承甬”,积极对接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三大科创走廊,融入绍兴科创大走廊,开展平台协作、项目合作、要素流通、生态共建,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努力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成为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人才项目的新高地,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省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全省排名前5位,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取得新进展,建成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家,其中省级综合体3-4家,创建高新技术特色小镇1个,双创示范基地3家。

  8.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积极实施“5+5”集群制造(培育)行动,按照“聚焦重点、补齐短板、赋能升级、完善生态”行动要求,创新赋能特色块状经济,聚焦主导产业、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积极争取制造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认定。推进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国家级、省级载体布局建设,打造“中国丝高地”“中国智能厨房”和“中国电机之城”。进一步提升浙工大嵊州研究院、绍兴文理学院嵊州高新园区研究院建设水平,积极谋划推进武汉大学绍兴芯片智能制造研究院(暂名)建设,支持科创中心、北航投星空众创空间等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38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累计达到1500家以上,引进高校创新研究院5家,培育建设5家以上省级、绍兴市级重点实验室,建成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20个以上。

  9.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揭榜挂帅”重点项目攻关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前沿布局。瞄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和技术,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5G工业应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构建厨具等优势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车间。建立产业目标导向的进口替代清单、“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市场化的科研攻关机制,面向全球招引一批实战型的创新团队和人才。打造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示范应用工程,推动产品、技术和生态在应用中持续迭代升级。建立开放共享的线上线下科技大市场,引进和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打造“科技大市场3.0版”。到2025年,争取列入国家重大研发项目5项以上,累计实施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00项。

  10.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推进“城市大脑”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警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打造智慧化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最多录一次”“智能秒办”“无感通办”,优化“嵊里办”掌上办事应用,实施全民钉钉,打造掌上办公(办事)样板城市,推进移动支付示范县市建设。探索“智慧乡村”“未来社区”“智慧片区”管理新样板,实现雪亮工程、智慧消防等安全管理全覆盖。推进“数字化平台+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加强政务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挖掘数据价值。培育智慧文创园区、智慧商圈商街、智慧特色小镇,做深做好文商旅融合文章,打造人机环境交互最优化的智慧空间。

  四、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与人才生态最优市

  11.加强党对人才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挂帅、主抓统管,加强人才创新工作统筹协调,形成各级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完善部门、乡镇(街道)党政领导人才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深化运用通报、约谈等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委员会作用,定期研究人才创新重大事项。提高党政领导科学素养,完善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完善新型智库建设,畅通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渠道。

  12.深化科技体制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压实科研单位主体责任,对科研项目实行审计、监督、检查结果互认。改革科研成果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改革完善人才评价认定制度,把人才的工作履历、薪酬补助、获得投资额度作为人才遴选的重要标准。建立包容审慎的人才管理和审计评价机制,完善以目标绩效为重点的评价内容,形成权责明晰、考核严密、激励得当的中长期考核体系。深化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领军型创新人才年薪制、项目制。

  13.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不低于5%。健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完善研发后补助、研发准备金等政策,加大创新券对企业研发投入带动力度,加大科技种子基金推广使用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和政府采购优先使用创新产品政策体系。完善人才与科技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广“企业码”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各类基金对人才企业、科技型企业支撑力度,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等重大项目储备库,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保障。

  14.全方位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杭绍台铁路、金甬铁路、杭绍台高速、甬金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打造形成嵊州至绍兴30分钟通勤圈、嵊州至杭甬1小时交通圈。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全力推进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搭建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推动人才政务服务“一体化”和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对一”。持续完善“人才新政”,健全完善人才安居住房、医疗保障、家属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鼓励人才集聚企业和乡镇(街道)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人才公寓,解决人才住房问题。

  15.积极营造爱才求新的发展生态。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成立知识产权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大力推进科研诚信体系,深化科技监督机制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营造敢于创业、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社会风气,唱响嵊州创新故事。加强先进典型选树与推介,举办“人才科技日”系列活动,设立创业创新杰出奖,重点评定表彰一批典型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让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编辑:何东铭
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文化生活
从一份“分关”说开去
冬病夏治正当时,增强免疫好时节!
乘风破浪的“洋”姐姐们就是这么硬核
轻食不是只 “吃草”,食材丰富讲均衡
北京现代第十代索纳塔正式上市
CBA综合:浙江继续刷新赛季胜场纪录
影院复工后迎新片“定档潮” 佳作重映
龚琳娜:在神话里寻根创作新“神曲”
网上看《今日嵊州》
数字报纸首页缩略图
图片中心
专题推荐
· [专题]文明创建 "国卫"复评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专题】网络中国节·端午
· 建设重要窗口 展现嵊州风采
· [专题]深入推进"三个年"活动
· 聚焦2020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专题】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
· 【专题】聚焦2020绍兴"两会"
嵊州网视
国内要闻
外交部通知美方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车俊同高校新任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
持之以恒推动为民务实廉洁政府建设
浙江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浙江经济半年报述评︱咬定目标不放松
“新莓圈”5-6月正能量榜单出炉!
国际要闻
时评:中方被迫反制 美方须负全责
美方蛮横挑衅是在拆中美两国友好的桥梁
克罗地亚议会通过政府组阁方案
玻利维亚因新冠疫情再次推迟举行大选
俄美总统通电话讨论战略稳定等问题
美国会参议院通过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