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峥嵘岁月稠!嵊州263名支边老知青50年后再相聚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 2020年12月09日10:17:00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1970年11月12日,263名嵊州知青离开温暖如春的江南小城,前往冰天雪地的大东北。而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阿木尔林场参加林区开发建设。

  时光荏苒,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逝去的往事依旧会在不经意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寒冷的大兴安岭 阻挡不了嵊州知青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情

  艰苦的生活条件

  1970年下半年,大兴安岭地区来江南招工,在浙江的宁波、绍兴和嘉兴等地招聘了数千名知青前往东北,参加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在嵊州(那时候还称嵊县),从县城到各个集镇,初中毕业的应届生、三届生和一些社会青年,除却农村户口,凡是城镇居民户口的都可以报名。

  然而,大凡这报名者,也是有着自愿、不愿意和非去不可者。有种说法是一些应届生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在本地分配工作,只有到那儿才是正式工,而且工资也远比这儿高。但显然还是有人知晓这只不过是一种搪塞,在县城里肯定还会有工作可以安排。事实也证实,当他们去了大兴安岭没多久,当年的应届毕业生立马都被分批安排了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大部分嵊州知青,都是满怀革命豪情去大兴安岭支边,甚至也有“开后门”前往。 详情》》》》》》

  嵊州知青赴大兴安岭支边五十周年联谊会举行

  二连部分嵊州知青合影(1972年)

  走过,经历过;蓦然回首,青春依旧。11月12日,“嵊州二连知青赴大兴安岭支边50周年联谊会”举行,来自大兴安岭、宁波、嘉兴等地的知青和嵊州二连知青共135人参加联谊活动。

  纪念50年前决定自己人生轨迹的“壮举”,回顾当年奔赴大兴安岭支边经历,回望半个世纪已经走过的路,要回忆的太多,要畅想的也多,要祝福的更多。联谊会上欢歌笑语、气氛热烈,握手致意、相拥畅谈,说不完的知心话,诉不完的离别情,没有亲临会场的老领导和知青战友还发来了远方的视频。 详情》》》》》》

  一群“最可爱的人” 把青春留在遥远的边疆

  珍藏多年的知青棉袄

  我觉得战斗在大兴安岭的知识青年不愧为最可爱的人,这些知青大多是建国后出生,曾经饱尝了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的艰苦生活,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碰撞,政治素质好,到大兴安岭后又勇敢闯过了“气候寒冷关、劳动艰苦关、生活不适关”。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这是有理想、有抱负、肯吃苦耐劳的一代青年。

  从支边的第二年起,一批又一批文化基础扎实、工作表现好的嵊州知青被当地领导看中,得到重用,被派往大连、锦州、长春、牡丹江、伊春等地的工矿企业参加技术培训和进修,学成后回到阿木尔成为了生产技术骨干。嵊州知青有的还被分配到党政机关工作,但大部分知青仍坚守在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默默奉献。他们饿了啃冷馒头,渴了吃一把雪,感人的事迹真不少见,他们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详情》》》》》》

  女子连,让激情燃烧在建设初期的阿木尔

  “女子连”的部分嵊州知青今又相聚

  1972年9月,为便于管理,阿木尔公社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了女子连,连部领导由8位成员组成,时称女子连“八大金刚”。其中,嵊州知青丁静姝由原二连副连长转任女子连副指导员。

  女子连初建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连部领导与战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奋战在第一线。冬季里,大家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行走在齐膝深的雪地里,在深山老林里采伐、集材、抬木头。战友们在野外就餐,渴了捧一把雪当水喝,棉裤与棉鞋冻成一体也不知道,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和恶劣。晩上回到帐篷,大家坐在火炉边烘干衣服鞋子,为明天的劳动作准备,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夏季里,女子连多数以采石、筑路、搞基建为主,且任务都是包干制,全凭人工体力干活,一天下来,每个人都筋疲力尽,第二天刚睁开眼,还没有恢复体力又要出发去干活。特别是碰到紧急卸货任务,不管白天黑夜,连队必须赶去火车站。这种活又脏又累,当大家拼命完成卸货任务后,身上都沾满了泥浆和汗水。 详情》》》》》》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