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密码本”
每逢双休、节假日,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董郎岗村童桂忠家,一溜能摆下十几桌农家菜,接待来自上海、宁波、杭州等地的游客,吃完喝完,就地留宿农家,感受当地农民的生活。
童桂忠家位于村口,以前父子俩在这片空地搞养殖,忙忙碌碌一年挣些辛苦钱。而村里4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大多数村民依靠种植茶叶为生。
“如果没有培育民宿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干干净净上班,在家门口挣钱,我想都不敢想。”童桂忠说,发展民宿,改变了他以及全村老百姓的致富方式。
旅游密码: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循着乡村公路逶迤前行,湖光山影间,董郎岗村渐现眼前:错落分布的精致小楼,点缀得当的绿化带,依托温泉城,挖掘王金发故居资源,该村率先发展起了民宿。
刚进村,村口有一幢漂亮小楼,赭色木牌上写着“温泉山庄”。走进院落,正碰上主人童桂忠。“每逢周末,9个床位的标准间几乎全部客满,旺季时都得提前预约。”童桂忠透着满足,“现在全村都在发展民宿,把自家闲置的农房装修成旅社,条件不比城里的三星酒店差。”
“发展农家客栈是旅游富民的好路子。”村干部王桂平说,就旅游经济本身而言,留住过夜客,可以大幅促进游客消费,传播本地旅游品牌。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农家客栈是农家乐经营的“升级版”,发展农家客栈就是发展民宿经济。
说起往昔,王桂平直挠头:以前村里“人空”、“钱空”——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整个村子道路没有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去年以来,我市出台专项政策意见,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民宿经营户、配套设施的以奖代补,引导和鼓励农民盘活闲置房屋,发展民宿业,以此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综合自然条件、人文资源、产业特色、发展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心健身等特色农家乐,满足游客个性化消费需求,确定谷来镇袁郭岭、下王镇樟家田、通源乡白雁坑、温泉旅游度假区董郎岗等4个村为首批民宿样板村。
人文密码:挖掘农村“无形资源”
美丽乡村,文化是底蕴。
嵊州素有“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中华书圣归隐处”之誉,而金庭镇华堂村则是书圣王羲之后裔最大的聚居地。这里有国家级文保单位王氏宗祠、省级文保单位王羲之墓和文物保护点九曲水圳。2012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去年起正式实施保护利用工程。
走进华堂村,工程有序推进,村口处古色古香的文化墙已经建好,即将粉刷。村边的几户人家外墙立面改造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们家的马头墙已经做好了,古色古香太漂亮了。”村民吕国忠高兴地说。而邻居王老伯家的房屋修缮正在进行。“我们家的房子是爷爷留下的,距今已有120多年,虽然市区有房子,但春秋两季还是喜欢和老伴住在这里。”81岁的王国权说,此次政府免费为自己修缮老屋,美化外墙,“内心除了高兴,还有欣慰,说明我们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得到了重视。”
在村支委王利强的带领下,记者穿村一路走来,处处可见古建筑修缮的景象。据悉,华堂村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总投资约1600万元,目前已投入975万元,建设进度排在绍兴市首位,全省前列。该工程将着重完成村入口公园建设、仿古式农贸市场改造、生态公厕建设、沿江立面改造等12项重点任务。
目前,按照规划要求,已对8幢保护价值较好的古建筑开展修复,并修补古村鹅卵石道路2000平方米,高速立交桥下入口公园已建设完成,古村入口停车场完成平整,新建仿古生态公厕3只……同时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该项工程的实施,对于彰显王羲之宗族文化和书法文化,打造特色风情旅游古村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庭镇文化站站长吴玲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