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扑面气象新
又到岁末年初,在市区经营年货生意的钱师傅说,往年有好几个单位的年货是从他这里采购的,今年到现在还没动静,估计没戏了。
确实,除了公款采购年货不见了,高档饭店里也不再“高朋满座”了,领导讲话不再套话连篇了,各类会议开支大幅减少了,领导干部走进基层和普通群众家里的多了。过去的2013年,全市党政机关更加简朴务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做法犹如阵阵清风扑面而来,让党政机关干部的面貌焕然一新。
厉行勤俭节约推进移风易俗
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以及绍兴市实施办法,我市出台了《贯彻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实施办法》,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国(境)活动、加强公务接待管理、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加强督促检查等八个方面制定了20条办法,把上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要求,落实到约束干部行为促进作风转变的制度上来。
为进一步厉行勤俭节约,我市相继出台《集中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意见》,压缩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办公等“五项经费”。在此基础上,《精简文件刊物和会议活动实施细则》《加强和规范公务活动管理实施细则》《严控财政性资金使用实施细则》《强化公务用车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机关办公用房建设及管理实施细则》《压缩机关运行经费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公务活动进一步精简务实。据统计,2013年,全市“三公”经费下降6.6%,其中接待经费下降19.9%,会务费下降41.4%。
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抵制婚丧喜庆、农村物资交流会大操大办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倡新风”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农村物资交流会等喜庆事宜俭办或者不办,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营造文明风尚、提升干部形象。
同时,还出台《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若干规定》,建立党员干部婚丧喜庆事宜“双报告”机制,明确规定婚事操办桌数控制在20桌(200人)以内、办丧事来客人员控制在200人以内、治丧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天等事项,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的带头示范作用。
我市还停办了36个农村物资交流会,基本遏制了请客攀比之风,促进文明新风的养成。停办交流会之后,大多数村民感觉经济压力小了,道路宽畅了,生活轻松了。
走访再深入联系再密切
2013年,市委开展了“走访再深入”活动,组织各级干部深入企业和农村进行走访调研,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服务市重点工程、服务企业、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在企业,各级各部门开展走访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以骨干型、成长型和困难企业为重点,主动为企业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务,采取组团式进厂服务、派干部驻企服务等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赢利难”等问题,助推企业加快发展。
在农村,各乡镇(街道)开展进村入户、摸清民情活动,深入到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农户,了解民情,建立农村工作台帐和民情台帐,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各级各部门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动走访企业群众工作长效化。同时,纪检部门还组织人员对“干部知晓率”、“干部走访真实率”、“问题解决满意率“等进行测评,促进了干部真正沉下身去与群众打成一片。
据统计,2013年,全市共有各级党员干部3111人参与“走访再深入”活动,共走访行政村463个、农户22.1万户、企业570家,共帮助村一级解决问题1156个,帮助农户解决各类实际问题4636个;共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发展难题451个。
我市还充分运用民情微群这一平台,开启了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方便群众办事的新窗口。每位机关干部都实名、实像、实岗、实状态在网上建立微博,加入微群。截至目前,全市“民情微群”已有成员5100多人次。机关干部每天要上微群、写民情,自己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都在网上公示,也就是说干部的去向和作风都可以在网里“追踪定位”,从而促使更多干部主动走进群众,主动解决问题,回应诉求。
我市还推行“民情微群+便民服务中心”的为民服务新模式,着手创建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网络便民服务中心。在市一级,共有72名各部门服务窗口业务骨干的管理员,负责在微群中发言交流、回复、办理有关业务工作;在乡镇一级,有36名微群专管员,负责关注、管理、审核、登记、催办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村一级,1056名村级代办员,负责收集群众诉求和社情民意,帮助村民咨询业务、解答问题。到目前,已发布各类信息90000多条,已办理或答复事项3636件,其中政策咨询类2715件,民生实事类563件,意见建议类358件,办结率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