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我市以7.5%的GDP同比增速交出亮眼答卷,分别高于全国(5.4%)、全省(6.0%)及绍兴市(7.2%)2.1、1.5和0.3个百分点,增速排名跃居绍兴第三,较去年同期提升1个位次。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工业新动能加速崛起、消费活力持续释放、重大项目高效推进的生动实践,更是我市坚持创新驱动、抢抓机遇、优化服务的成果缩影。
经济运行呈现“三稳三进”
一季度,我市经济在复杂外部环境中实现“开门红”,全市GDP达191.86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社会批零住餐销售额(营业额)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绍兴平均。
工业底盘稳中提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增速居绍兴第四;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5%,增速位列绍兴第二,电气机械、金属制品、汽车制造等8大重点行业用电量都同比增长,最高增速超5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0%、20.0%和17.5%。
消费市场稳中见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2%,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速24.1%、零售业销售额增速12.5%,分别位列绍兴第二、第四;老城·东前街、越剧中国年等文旅活动带动下,全市游客接待量超232万人次,同比增长32.6%,过夜游占比突破51%。紧抓流量,政策端同步发力,3月启动汽车消费券活动,拉动销售1.12亿元。楼市回暖信号明显,3月新房(住宅)签约量实现环比、同比双维度跨越式增长,环比增长80.7%、同比增长140%。
农业生产稳中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7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位列绍兴第三。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均居绍兴第一,蚕茧产量达到6000吨,同比激增58%,销售额达2亿元。
发展动能凸显“三个转变”
创新驱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9%,七大产业集群中,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3.5%、20.8%和16.4%,成为增长主引擎。比亚迪二期、三期项目加速推进,长三角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正式启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增长27.5%。
投资结构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并重”转变。一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2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高新投资领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48.3%,居绍兴第二;生态环保、能源、交通和水利投资增长30.6%。值得关注的是,我市迭代推进投资项目“1936+2”管理计划效果明显,一季度71个新建项目开工49个,开工率达到69%,项目建设较去年提速28.8%,其中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新建项目开工率100%,位列绍兴第一。
要素保障从“政策输血”向“机制造血”转变。一季度,我市争取到各项资金共21.49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39亩,其中三大“千项万亿”项目获专项指标402亩,位列绍兴第一,为项目推进提供坚实后盾。今年来,我市还以“企业服务提档年”为抓手,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迭代新一轮“1+9+2”政策,1-3月,兑现资金3.67亿元,兑现率达到81.6%。市场主体增至9.5万户,同比增长6.8%。
一季度的亮眼成绩,源于“抢开局”的果敢、“优服务”的诚意和“谋创新”的远见。二季度,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锚定“半年红”目标,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产城人文融合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同富裕改革等关键问题,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全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双过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富乐嵊州建设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