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联合浙江在线同步网络直播    民间艺术踩街暨成就彩车巡展专题    看今朝,话巨变,图发展——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专题报道
活动背景介绍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示嵊州民间艺术的风采与魅力,展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我市于国庆前夕举办一场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暨成就彩车巡展活动。

    这场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活动由12支队伍进行表演。活动中市民既可以欣赏到民乐吹打、舞龙舞狮、越剧梁祝、高跷表演、哑背疯、大头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可以观看到时代气息浓厚的铜管乐、腰鼓、木兰拳扇、秧歌等表演。在表演队伍之后,是一组按四路纵队行驶的16辆彩车,向市民展示我市各行各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次活动,既是我市民间文化演艺的一次集中大亮相,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又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丰硕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文化产业具规模 民间艺术吐奇香
    嵊州民间艺术十分丰富,且很有特色。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有竹编、泥塑、紫砂、玩具、盆景艺术造型、雕刻、戏曲服饰及字画古玩等等。嵊州的民间工艺蜚声中外,“昭陵六骏”堪称竹编一绝,“戏剧百脸谱”成为泥塑极品。在民间表演艺术方面,百个民间越剧团、百团围棋大赛、百支农民吹打乐队、百个农村演唱台门、百支农民秧歌队、百个城镇越剧角等活动如火如荼、繁荣活跃...[详细]
民间艺术—嵊州吹打
    嵊州吹打,源于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经过千百年延续不断的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有戏台。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系,西乡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他们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风格,特别是其中“尖号”的吹奏方法...[详细]
民间艺术方阵历史介绍
舞龙
舞龙:贵门乡玠溪村早在晚清时期就有舞龙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一,用双藤神桥把庙主牌位送到东阳市桑梓孙公祠。玠溪村的双藤神桥装饰特别俊俏玲珑,故沿路各村群众都争着前来观看。为了护送神桥,特去绍兴购置了两条龙。从此,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庙会期,举行舞龙表演。在村中心广场上四龙飞舞,场面十...[详细]
吹打
吹打: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详细]
高跷
高跷:据传,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年),金庭镇灵鹅村举办石鼓庙会,有人踩高跷结对而行,穿行于人群之间,以此而推,高跷在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时至晚清,灵鹅村男女老幼参与踩高跷已蔚然成风,村民自发组织高桥会,置有高跷会田,使高跷活动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因此活动普及并日趋规范,表演艺术...[详细]
哑背疯:一人扮俩,既舞又唱,前良哑背疯。黄泽前良村的“哑背疯”是目莲戏的一个片段。据老艺人陈香堂介绍,目莲戏可连演三天三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融合了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还有类似武术杂耍等民间艺术。“哑背疯”在农闲或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时往往与目莲戏一起演,庙会时则单独...[详细]
哑背疯
舞狮:自古以来,嵊州村村有庙、族族有祠,庙堂之内大多建有戏台凡逢节日喜庆和庙会,民间表演艺术则是人们喜闻乐见并能主动参与的自娱自乐的好形式。如狮舞、龙舞、高跷、大头荷、叠罗汉等等。其中舞狮曾普及全市。据民间老艺人口碑,自明代中叶起,嵊州各地群众曾自发组建狮子会。而且耍舞狮者...[详细]
舞狮
大头荷:清咸丰(1851-1861)年间,当地艺人将原来迎庙会的彩头戏“掘藏”,把面具(俗称木脸)改制为“头套”,形成民间大头荷舞蹈。演员套上“大头荷”“头套”,就不怕难为情,表演更自如,更洒脱。初创时期有36个包括生旦净末不同行当不同脸谱的大头荷。能表演剧情简单的短戏。后来逐渐减少头套...[详细]
大头荷
          网友热议
嵊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 0501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