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中旬,诸暨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在绍兴下属各县(市)中,诸暨行政村规模调整牵涉地域面积最广、村庄数量最大、农民人口最多。诸暨有1301个行政村,生活着70多万农民。经过充分酝酿,仅用1个多月时间,诸暨就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有1301个行政村,调整后的格局为468个行政村和33个社区居委会,调整幅度达61.5%。 诸暨并村主要依据三条原则:面向历史、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根据各村历史渊源、风俗习惯、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共享等状况,实现“能并则并、能大则大”。在调整推进的诸多做法中,诸暨关于农村集体资产处理和村级经济整合规划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农村集体资产融合
并村不并资产,是形并而神不并,村并而心不并。为避免新村“两张皮”现象,诸暨不搞农村“资产打包”,实行“新村财务一本账、一个规范的运行程序、一条收支渠道”。但资产融合“三个一”,并不容易,突出的矛盾表现在,村干部担心自己的位置而出现抵触情绪,老百姓担心村庄利益受损而影响自身实惠。 的确,经长期演变,诸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存在明显差距。一些村年收入超百万元,一些村却因基础设施投资等陷入负债经营。差距甚大的村合并,资产是实行“削峰填谷”,还是另谋他途? 诸暨市明确提出,集体资产不平调、不分掉,在原田间水利、道路等村庄公共设施基础上,重点融合经营性资产,对大抵相当的村合并,对资产状况差距大的村,确定一个中间价,以此为基准,多出部分用于原村建设,少的部分由市财政等逐年补助。至9月底,诸暨所有行政村实现资产融合。 在资产融合过程中,“强带弱”、“富带穷”、“大带小”等效应开始显现,这使诸暨农村的此次村庄合并,为农村均衡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基础。
打造村庄经济体
村庄合并,农村地区“画地为牢”的村庄小而散格局的解构,更拆除了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藩篱。在近40年间,诸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形态却没有根本性调整。诸暨10多大块状产业均扎根农村,产出着当地80%以上的经济能量,但因行政村规模较小、功能不全,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如一边是大量分布于农村的工厂面临用地紧缺之虞,另一边则因村庄、田地凌乱,土地资源闲置。 因此,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结束之际,诸暨迅速启动了村庄土地规划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在各种考量标准中,打造一个强大的村庄经济体成为风向标,村庄经济属性成为首要价值取向。 随着村庄规模的改变,人口、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将在更大空间内实现优化配置,增强中心集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度。同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诸暨市委、市政府的构想中,对村庄“造血功能”的强化,将带来农村工业产业带、专业化发展态势,并随工业集聚、消费能量集聚等,使农村三产向都市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最终出现城乡大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