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85年,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在县区东侧自费创办了第一个工业新区,这便是今天昆山开发区的雏形。
1992年8月,开发区通过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到目前,全区规划总面积已达115平方公里。自1992年以来,昆山市每年吸引投资都高达10亿美元。
困惑
发达的交通与经济使得昆山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已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近两年,昆山已经出现本地企业迁往苏北、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老挝等国家的情形。昆山所处的苏南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到2007年底,苏南地区向苏北地区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2026个,项目总投资993.8亿元。
昆山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的两次大转型,创造了“昆山制造”,成为中国百强县首位。但是昆山第二产业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进行“代工”生产,存在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的问题。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及我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值甚至全国的平均值。昆山要实现持续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刻不容缓。
产业优化不应是简单地从一个产业转向另一个产业,而是应转变过去依赖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式为政府加大投入,立足于昆山本地企业,从构建完善、透明的政策环境下功夫,为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服务,扶持本地企业向更高价值链进行拓展,打造“昆山创造”和“昆山品牌”型的知名企业,才能根本免除产业转移之痛。
突破
之一:地区联动打造物流港
最近,昆山开发区与临近的江苏太仓港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今后开发区与太仓港将建立区港双边会议制度,共同推进太仓——台湾直航,建立区港快速通关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区港物流功能联动机制、区港联系活动机制,全面推动昆太两市经济一体化进程。
昆山——太仓区港联动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性决策。包括五项关键措施:一是争取尽快实现太仓港与台湾高雄港直航,并逐步建设两岸商品交易市场;二是昆山将充分利用现有台资优势,推动与太仓的联动发展;三是建立“虚拟海港”,推动区域大通关机制,降低物流成本;四是通过建设绿色通道、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公共集卡平台等措施,提升为企业服务水平;五是通过积极引导组织,吸引更多的企业通过太仓港实现货物流转。
这次联动,昆山开发区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开发区面对国家调整这一十字路口实现转型的一大举措。
之二:塑造优质服务品牌
“昆山模式”引起外界关注的不仅仅是它的扩张速度,更多的是它的规划战略。比如,自1992年以来,昆山开发区在周边乡镇相继建立起十余个工业配套区,形成了庞大的工业区体系。
“在昆山我们要营造一个最低交易成本的环境,就是说让工业企业在昆山能够得到一个最低交易成本的环境,那么当他到达这个最低交易成本的环境以后,让昆山的企业永远在世界上具有竞争能力。”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在一次讲话中说。“对昆山来讲,没什么优势,品牌优势、财力都不如人家,昆山能够诱惑人家到这里来的一个品牌,就是服务。”宣炳龙说,“所以我有时候跟到昆山来学习的人说,什么招商方式?就是诱惑招商,你得把人家诱惑到昆山来,但是这个诱惑,不是骗人,到了昆山以后,给人家看到的,都是很实际的东西。”
据记者观察,“昆山模式”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委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历任领导班子的执政理念一以贯之,“以外向带动”这一发展主战略始终没变。
之三:吸引现代服务业促产业结构调整
从招商工作方面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昆山主要在内地招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来了上海、四川、陕西、江西等地客商。
1988年,昆山开始盯紧日本和台湾资本,逐步成为全国台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公认为“小台北”。欧美企业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进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尤其是1992年沪士电子有限公司的到来,开启了昆山“以商引商”、“以大引大”,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新阶段。
而目前,昆山开发区又在力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招商现代服务业。据统计,昆山开发区服务业项目注册外资占新批项目的比重,已由2004年的14%上升到2007年的30%。
“每个发展阶段,既做到薪火相传,又做到不断创新,上下执政思路对接得非常好。”昆山市政府官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