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概况
全市有厨具企业及相应配套企业近300家,从业人员2万人。生产15个系列、80多个品种的厨具产品,包括年生产吸油烟机250万台、燃气灶300万台、消毒碗柜100万台。厨具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销售收入达25亿元,占嵊州工业销售收入的8%。
二十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二十年继往开来的春秋。
2005年9月,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把“中国厨具之都”的称号赋予嵊州。从1985年“双发”生产出第一台煤气灶,到“中国厨具之都”的诞生,20年的疾行历程,嵊州拿到了全国厨具行业惟一一块最权威的牌子。
二十年,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在嵊州厨具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回顾历程,不仅是重温产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并开创产业的未来。
起始之程
1985年2月,一个早春的清晨。
三界镇蒋镇村,一位30多岁的钣金师傅杜成尧,怀揣着财富梦想,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几天后,杜成尧用300多元钱,从天津背回了一台台式煤气灶。这个用当时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换回的铁壳,一拿到家,立刻被乡民嘲笑是“疯子的行为”。谁也不曾想到,正是这个“疯子的行为”,竟播下了一个庞大的厨具产业。
回来后,杜成尧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把灶具的零件拆开。之后,杜成尧又去了新昌喷灌机厂,那里已生产出了一种叫“玉盘”牌的煤气灶,他需要依靠他们共同开发生产第一台煤气灶的模具。
1985年年底,一如“十月怀胎”,杜成尧在简易的厂棚里做成了第一台自己制造的煤气灶,全部手工打造而成。同年,杜成尧投入15万元,成立了蒋镇灶具厂。
此后几年,杜成尧的煤气灶打入了上海、杭州等地,注册了“双发”牌商标,企业也先后经历了嵊县燃具厂、嵊县双发炉具总厂、浙江双发炉具总厂、 浙江双发电器有限公司的名称更迭。
90年代初期,蒋镇狭窄的街边,经常会看到外地货车云集的盛景,为了买到煤气灶,腰包里塞满钱的人在杜家排起了长队。
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村民,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纷纷抛下锄头,开始拨弄起煤气灶、炉头、开关、减压阀……在三界的小镇和农村,在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大背景下,从1992年汹涌而起的灶具掘金潮,到1994年终于达到了高潮,厨具草根力量迅速滋长渐成燎原之势。
这一年,以蒋镇为中心的三界镇冒出了40多家大小灶具及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达到了1000多人。这一年,数千万元的钞票像水一样流进了这个山岙。这一年,男女老少坐在门口装配减压阀,亦成了通往蒋镇的蜿蜒山路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一年,杜成尧的故事被村民们一次次咀嚼后,成为像杜成尧这样的人,也就进入了很多人的梦境。
到了1996年,灶具企业已在三界镇一条狭窄的街边林立。
当“杜成尧们”疾行在灶具掘金之路的时分,长乐镇,一个以“机电之乡”著称的西部乡镇,其油烟机产业正在破土萌芽。
1996年,长乐镇三阳村。经营了3年电机生意的过林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感到举步维艰。平素喜欢搞点“小聪明”的过林华,在一次偶然试验时,尝试着用电机带动几片风扇叶子,通过风力抽油烟,凭着这点朦胧的意识,他开始组装油烟机,结果一台本来赚3元钱的电机装进油烟机后,赚了100元。
1991年至1996年的嵊州,当很多人还依然沉浸在“嵊州领带系住大半个中国”的喜悦中时,在三界、长乐这样的集镇和农村,在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大背景下,农民们已悄然走向了通往财富的另一条捷径。
涅槃之途
很多人,他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来到了厨具领域;很多人和他们的企业,却倒在1997年的那个春天。
浙江海事达电器有限公司经理王再丰至今仍记得1997年那次难忘的北京之旅。当时,他和三位厨具同行去北京参加订货会,但回来后不久,另外三位就先后关门了。这让他联想起北京的那一幕,在现代化的展厅里,摆满了广东、宁波产的厨具,这让他觉得自己那“土得掉渣”的东西简直摆不上台面。
嵊州的厨具怎么了?在工厂的废墟边上,在纷乱的图景中,很多人因此开始反思。
痛定思痛。王再丰请了浙江大学的教授来给油烟机搞研究和设计,几年的努力,他的30多只系列产品拿到了国家专利技术。之后,他还到市区车水马龙的东桥拉了幅巨大的广告,上书“100%不漏油”,其潜台词是“漏油,全退货”。2004年,王再丰的公司还打了一场著名的官司。10多个国内著名的厨具生产商成了他的被告,理由是他们的仿冒产品侵犯了他的自主知识产品。最后,他赢了。
像王再丰这样的人,当时在嵊州越来越多,以至后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秘书长石僧兰来到嵊州的时候,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十年前一个生产冒牌低档厨具的地方,现在怎么一下子搞大了,有点让我不敢相信。”
这些企业家的视野已不再停留于自己的家庭作坊。要赚钱,必须扩大规模,必须要有更多的人才。为此,他们就开始了自己的迁徙之旅,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了经济开发区。
来自长乐的油烟机、三界的灶具,呼啸着来到这里,置地,建厂房,办规模企业。两种来自乡间的力量在这里汇拢,并在相互之间擦出了火花,因为他们生长在一条产业链的两个环节上。
集群之旅
融合的结果是,无论是早年生产灶具的,还是做油烟机的,现在几乎都已有了“三大件”:灶具、油烟机和消毒柜。
其实厨具老总们都知道,灶具和油烟机只是厨房的基本配置,他们的目标是“后厨房时代”。率先提出“后厨房时代”这个概念的,是浙江普田电器有限公司。“普田路径”可以说是我市厨具企业族群的发展典范与标杆。
“普田”的掌门人杜仁尧,就是“双发”创始人杜成尧的弟弟。1991年底,在上海闯荡的杜仁尧被其兄召回,按其兄的意思,研发一款台湾的灶具新品。后来,台湾的灶具新品开发成功后,轰动了国内厨具业。其后,从1996年生产全国第一台嵌入式灶具,到1998年推出国内第一台欧式油烟机,再到2005年建立国内唯一一个厨具行业的国家级实验室,杜仁尧领导的浙江普田电器有限公司在行业中一直“走在前列”。
2006年,“普田”吸油烟机被评定为中国名牌。而“西门子”这样的国际知名公司,也把订单下到了“普田”。无疑,“普田”的成功给予了嵊州厨具老总们很多启示,即在行业中“走在前列”,领着一个行业跑,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所以,很多人把眼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们的心中都孕育着一个新的宏大计划:走出去,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去。因为,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更多的利润,而现在他们已具备了生产的实力。2005年10月,我市10多家厨具企业第一次结伴去了广交会,几个月后,我市以“中国厨具之都”联展的形式,组织8家企业共18个摊位参加了德国科隆国际厨卫家电展销会。嵊州厨具在国内外展览会的频频出击,为其日后在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市场上的“攻城略地”打下了良好基础。除领带之外,我市第一次对一个新的制造业产业进行了详细规划。在这份《嵊州厨具产业规划报告》里,提出要做优品牌、做精产品、做长配套,力争把厨具产业做到全国最大最强。
这种目标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他们在详细考察嵊州厨具产业后得出的结论是:嵊州厨具目前的产业集群度、自主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已达到了全国第一。由此,他们把“中国厨具之都”的称号授予嵊州,并希望通过协会与嵊州共建“厨具之都”的形式,为中国厨具产业做个榜样。
未来之路
在埋头苦干了20多年后,我市诸多的厨具企业纷纷抬起头来,目光开始关注一个新的方向:品牌。
从80年代至今,国内市场始终是厨具产品的最大蛋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这个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到了2006年前后,几乎国内所有的厨具品牌企业均将部分加工业务转移到了嵊州。“西门子”、“伊莱克斯”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厨具,也出自嵊州人之手。
在经历短缺内需市场、外贸出口的黄金岁月后,厨具行业期待新一轮的市场机会。
在中国这个舞台上,演绎“明星”角色的厨具企业,并非是最具生产实力的嵊州。“华帝”、“方太”等品牌主导着中国厨具市场的沉浮,嵊州厨具企业中惟一能与之一争高下的企业是普田电器。
因为贸易的风险性,我市厨具企业更多地选择利润少而稳定的纯加工道路。当外贸越来越成为一块“鸡肋”时,科研、产能等数项行业指标居全国第一的我市厨具行业,通过品牌渗透,追逐高附加值,才是最好的出路。
这一特征在“普田”身上呈现。在中国国内,目前具备完全独立研发、制造全系列烟灶产品的企业寥寥无几,而“普田”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目前,“普田”正在提升销售、优化营销网络等方面加紧“补课”,努力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道路,如开设专卖店,推行与家电连锁店合作的形式,进行区域代理等,从而逐渐把“普田”发展成一个高端品牌。
当然,让品牌的翅膀插在嵊州厨具身上,无疑任重道远,但从OEM基地到自创品牌,其磅礴之势已呼啸而至,而这些,都为“中国厨具之都”下一个动人故事拉开了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