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百姓故事会·1989年】
作为儿童的我,看上了“儿童不宜”片
1989年7月,正是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的日子。
那一天,顶着一轮烈日,我无所事事地踱步于北直街。走到鹿山影城时,我的脚步驻留了,目光被一幅巨大的画面和几个红色的大字吸引了:几个头戴蓝色花布、扎着麻花辫的女人,带着困苦、孤独的表情在海报上寂寞地守候着,她们在守候着什么呢?更令人不安的是,左上方“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几个字,一下子将人的心抓得紧紧的。
我那时正在嵊县中学读初中,还只有14岁,但好奇心促使我怀着一丝偷窥的心理摸进了电影院。
电影讲述的是惠安女的故事。大概是说一个小渔村的男人们出去打鱼,遇到风暴,从此,音讯全无,村子的女人都成了寡妇。当时的风俗是女人守寡才是符合美德的。电影描写的是女主角冲破陈腐的观念,同相爱的男人结合,生了一个孩子,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老实说,故事情节很普通。但因为“不宜”,我睁大了眼睛拼命地寻找出格的镜头,但睁大眼睛找了半天,也找不出所以然,心中有点受骗的感受。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我才知是因出现了“惠安女”式的“露脐装”和“寡妇想男人”的主题,被列为首部“少儿不宜”的影片。据报道,当时全国各大影院广告牌上概无例外地标上了“少儿不宜”等字样。现在看来,《寡妇村》是影片投资方珠江电影制片厂一种成功的电影营销技巧。那一年,电影院可谓门庭若市。“少儿不宜”几个字,无疑相当于现在的电影宣传噱头,激发了人们积蓄的探询猎奇欲望。可惜的是,许多人和我一样,在看完影片后都感叹“名不副实”,“儿童不宜”也成为媒体一时的热门话题。
【1989大事记】
2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3月26日,海子自杀。
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此后,引发政治风波。
5月16日,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11月6日-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举行。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图说三十年】
1989年,电影《寡妇村》中出现露脐装和“想男人”的主题被列为首部“少儿不宜”电影。
1989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专题片《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介绍台湾流行音乐。这一年,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王杰、童安格、姜育恒等港台歌星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