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田野春潮涌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之新农村建设篇
曾经的土坯房早已不见踪影,一排排新楼房拔地而起;泥泞难走的乡间土路早已告别历史,一条条快速通道贯通各个村落……这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带来的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的田野乡村间,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热潮处处涌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乡村,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名词,如今已不再是封闭困守的社会空间。
据统计,全市现有省级小康示范村22个,绍兴市级小康示范村近40个,嵊州市级小康示范村近70个;绍兴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18个,嵊州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48个。
统筹思维
有一句话曾在世纪之交流传:“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 当进入21世纪之时,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服务配套、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已成为全市几十万农民的热切期盼。
2003年11月,市委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读书会,“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字眼,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2004年2月,全市三级干部大会进一步深化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春,市委再次召开城乡统筹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城镇带动、产业联动、基础设施拉动、改革促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是基础,更是关键所在。2003年初,市委对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设立了经济建设、村庄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五项指标体系,出台了关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这项工程的具体目标是:以村庄整治和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争取用5年时间,争创8个省级小康示范村,15个绍兴市级小康示范村。
在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号角声中,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农村建设浪潮开始在我市广袤的乡村田野间兴起。
规划引导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先前的农村面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导致农村建设“散、小、乱”的症结是,建设规划滞后,村庄布局分散。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把系统谋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全市1784平方公里的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实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构建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发展格局。此外,还委托杭州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了风格各异的25套小康型农居方案,汇编《嵊州市小康型农居优秀设计方案图集》。
2004年前后,我市累计投入规划编制资金近1000万元,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村庄布点规划、11个城镇总体规划和491个中心村、小康示范村及环境整治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实现了从市、乡镇到村庄规划的层层配套、环环相扣,最大程度地实现市政和社会公共设施等资源的共建共享。
如今,一项惠及几十万农民的城乡一体化村庄规划,已在1784平方公里的嵊州大地上推行;一个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新农村规划,正在嵊州大地如火如荼地实施。
典型开路
走进崇仁镇张家村,一条曲径从绿树丛中穿过,湖边的公园散发着温馨的气息,新颖的村公共服务中心展现着现代韵味;步入仙岩镇西鲍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溪水潺潺,绿草如茵,一幢幢漂亮的别墅坐落在绿荫中…… 张家村和西鲍村,正是我市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两个典型。
典型是榜样,典型是方向。在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市根据“拆、改、留、移”四字模式,即拆旧建新、改造旧房、整村迁移、保留特色建筑和文物古迹,在全市范围确定六个重点村作为不同类型的示范。如华堂村以王羲之故居旅游区为依托、以本村历史人文为底蕴,打造省级历史文化古村;前良村以百年桂花园为依托,打造江南休闲观光村;张家村以人和自然和谐为特色,打造四季花园村;上路西村以现代高新农业示范基地为基础,打造科普示范村;西鲍村以三山环抱、一面临水为优势,打造省级生态示范村;严坑村以整村搬迁为契机,打造高标准的城市新社区。通过这些示范村的建设,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样板,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村庄建设中,“千村一面、功能不全”的现象由来已久,按照示范村“强功能、提档次”的要求,我市把具有多种功能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休闲公园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与亮点去实施。目前,张家、西鲍、前良等示范村都建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内设“一厅七室三中心”。崇仁镇泥塘村的休闲公园、黄泽镇前良村的一汪镜湖、长乐镇沃基村的文化乐园、里南乡西景山村的生态公园……风格迥异的村级休闲公园,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
深入推进
2007年9月7日到9月30日,短短的20多天内完成的行政村规模调整,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划时代的农村社会变革,也掀开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市行政村数量从原先1077个行政村减少至463个,调减幅度为57%,有效改变了原先行政村多、小、散的状况。更重要的是,新班子成员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受到了教育,思想境界提高了,竞争意识觉醒了,工作热情也高涨了。长乐镇福全村从原来一个小村变成了拥有1091户、2922人,长乐镇行政村人口最多的村。村党支部书记吕尧中告诉记者,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利用各村优势“抱团”,为加快该村姚姆山的开发提供了契机,福全村将建设大型生态休闲观光山庄,以此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近年来,我市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年6月,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在我市展开,这项工程瞄准的正是全市“最穷的乡村和农民”。产业富民助推行动、转移就业助推行动、创业信贷助推行动、村级经济助推行动、下山脱贫助推行动、村庄整治助推行动、社保扩面助推行动和教育关爱助推行动,“八项助推行动”几乎涵盖了我市所有的职能部门。
变“输血”为“造血”,正是“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重要意义所在。
从农业支持工业,再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再到城市带动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成就昭示着: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已经浸润广袤的嵊州大地,在希望的乡村田野上,引领村民致富的瑰丽之花将越开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