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撰文/尹畅晨 2009年03月16日10:06:20 |
|
|
三
当无数文明的密码在小黄山上刻下一轮轮深邃的记号时,时间的车轮已驶过了9000年。
潮生潮灭,沧海桑田。经过漫长的等待,这片沉寂多年的黄土地终于被几把小铲、毛刷唤醒了。经过历时近两年的抢救性发掘,小黄山遗址上大量文明的碎片、无数生命的痕迹拨开了历史的尘烟,重见天日。
据统计,在小黄山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有2000多件。其中磨盘、磨石、石锤、穿孔石器、带槽石球、石斧、石锛,称得上是小黄山文化颇具特色的文化组合。从其形状可以获知,重达30公斤的磨盘与不同形状的磨石配合使用,可脱粒采集的谷物、研磨块茎、敲砸硬果或骨髓等;穿孔石器、带槽石球用于加重、网坠等;石斧、石锛则在砍伐树木、切割兽肉、剥制兽皮时使用。
那些证明小黄山先民已经过上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的第一阶段陶器有敞口小平底盆、平底盘等,属夹砂红衣陶,制作原始,胎壁粗厚。而第二阶段的陶器胎壁已渐趋轻薄,新出现敛口钵、双腹豆、曾瓦等新因素,上着交错拍印绳纹和红底白彩装饰。
还有一个活了9000年的石雕人首,取材于玄武岩质砾石,高7.6厘米,造型朴素,从面部结构看虽粗犷稚拙,五官的把握也不似现在那么准确。但它和那些以实用性为前提、发展美的造型和装饰的陶器一起,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小黄山先民已经过上了“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纹饰和造型艺术,有寓意地、间接地表现人们的思想和感觉,从而体现精神层面上的思考与追求。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昔日的烧火遗迹和大量用于储藏坚果、块茎植物的储藏坑,见证着长期、稳定的大型聚落生活促使小黄山先民开始较多使用火种、食用熟食,并开始储藏各种食物,以备严寒和不测。
……
这一切,都显示着小黄山遗存作为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个最主要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填补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与此同时,学者专家们进一步论证了小黄山遗址与已知年代早于余姚河姆渡与萧山跨湖桥遗址相比,显示许多更为原始的迹象。小黄山遗址发掘“盘活”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格局,为距今八千年前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和距今一万年的浦江上山遗址,找到了传承关系。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