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文/尹畅晨 图/宓风光 2009年07月17日16:02:49 |
|
|
用一杆笔为革命事业鼓与呼的作家
作为著名作家,骆宾基在文学上的贡献上同样令人敬重。自1934年他在北平(今北京)自学期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文学,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开始,他用笔作武器,为推进现代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而且还为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1936年赴上海期间,他完成了反映东北抗日义勇军斗争的长篇处女作《边陲线上》。“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他在上海、浙东嵊县一带参加救亡活动,又写有报告文学《东战场别动队》等作品。40年代,他辗转于桂林、香港、重庆、上海等地从事文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短篇小说《北望园的春天》,以战时后方桂林为背景,写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憧憬,笔触细腻,在艺术上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另一短篇小说《乡亲──康天刚》则以传奇的情节、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肯定了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先后到山东、吉林、北京、黑龙江等地农村体验生活,创作有《王妈妈》《父女俩》《交易》《年假》和《山区收购站》等短篇小说。骆宾基擅长渲染氛围,在平淡细腻的描述中抒情和表现人物心理,作品具有鲜明的东北农村地方特色。
70年代以后,骆宾基于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以较多精力研究上古史与文字学,著有《金文新考》《货币集》等,并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虽身在北京,但他对工作过的嵊县怀有很深的感情。古稀之年,曾写诗赞誉嵊县竹编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1983年,骆宾基还为嵊县大型画展“剡溪美展”撰写前言。文字借古论今,气势磅礴,反映了文革结束之后一代知识分子献身祖国的理想与渴望。对我们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更是一篇必将永垂青史的不朽之作。现摘录几段,供大家欣赏:
文以载道,诗以咏志,而画寄情。形体虽殊,旨趣则一。不外求乎真、求乎善、求乎美。
故魏武乐府之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辞,至今仍为暮年志者所咏用,而“盈缩之形,不独在天”,客观条件,有史姻地缘……
“后之视今”确“如今之视昔”,后之视剡溪美展,必如今之视兰亭盛会。是幸然而又欣欣然,为贺为祝。时在癸亥,夏五月。
1986年,已是古稀之年的骆宾基再次来到嵊县。古地重游,感慨万千。他不但沿途参观了当年工作过的旧地,又和嵊县的领导和学者们举行了座谈;不仅拜谒了王羲之墓,而且买了花圈,由县委书记亲自陪同,冒雨去独秀山麓为老战友张珂表烈士扫墓。
嵊县是骆宾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方,所以他一直把嵊县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情有独钟而念念不忘……
而今,故人已去,音容犹在,嵊州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位特殊的嵊县“老乡”。
|
骆宾基主编的《战旗》旬刊
骆宾基短篇小说选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