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徘徊在消失和复兴之间
还记得电影《人鬼情未了》中的镜头吗?男女主角深情相拥,一起制作陶器。随着陶轮的转动,彼此之间的爱意也如流水般奔涌。也许就是一部经典的影片成就了一门传统手工艺的流传吧,多年以后,在剡城的一些酒吧、茶吧,依然能找到一些颇具格调的制陶作坊,吸引了许多过客的脚步。
阳光温暖的午后,记者走进一家位于官河路的茶室,正好看到一位顾客在做陶艺。随着一只脚不停地转动着简易的转轮,两只手护着跟转轮一起转动的泥巴,慢慢向上延伸。不到五分钟,一团泥巴就“出落”成一个散发着古朴风韵的土陶器具……
说起嵊州的制陶技艺,还得追溯至近一万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在剡溪边一个叫小黄山的山垛里,一群勇敢、智慧的先民首先敲响了文明之门。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让人心驰神往。在一双双粗糙有力的大手的打磨下,小黄山先民除了生产出石斧、石锛、石凿等各类石器,还利用自然泥土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制造出盆、盘、钵、釜、罐、壶等陶器。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继承祖先的制陶材料、技艺以及陶瓷文化的基础上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清乾隆年间,崇仁镇赵马村“老协兴窑厂”成立,这是一家上规模的窑厂,精制各种日用陶器,胎呈紫色。由于陶器用泥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故当时就有素坯烧造的锅、罐供应各地。1945年,赵马村在轩台岗“老协兴窑厂”旧址重建龙窑制陶,取名为“复兴窑厂”,主要生产缸、甏、钵头等粗陶产品。而如今,在甘霖镇桂山村下杜山已形成了陶器生产专业村,这门传统手艺只传儿子不传囡,大多村民操此手艺为生。
制作陶器工艺并不复杂,首先将堆放半年以上的粘土用搅拌机捣轧多次,调匀成泥坯;然后将制备好的泥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待阴干后,将这些成品在高温窑炉中烧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