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铜:乡村岁月的绝活
铜匠,顾名思义是以替人打制铜器具为生的匠人,在旧日手工匠作行当“九佬十八匠”里占有一席。
铜匠按营业方式分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作坊店铺的铜匠,通常就是挑一副铜匠的挑子,早晨出门,走街串乡,持由五块铜片串成的“铜串子”,到那烟火稠密处了,手一抖,铜串子抖开了,一阵哗啦啦叮铃铃脆响;手再一抖,铜串子立马收成一叠铜片,那做派,仿佛唱戏的甩水袖一般,煞是有味。那铜串子既是游方铜匠的行当招牌,那丁零响的铜串声,也算是铜匠行当的特色吆喝。听到这铜串声,有那需要的,就将脑壳探出门来,招呼一声:“换个脸盆吧!”或者“给配个锁片吧!”
一般来说,游方铜匠打制的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补补为主。有店铺作坊的铜匠,经营就有规模了,打制物件,往往是成批量的,生意做得好的,还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客户。
早年崇仁镇上街头曾经有一家铜匠铺。铜匠师傅手艺远近闻名,他出的铜活,几乎无所不能。文具、玩器、日用品、祭器,只要木头、铁、石头或别的材料能做的,铜匠师傅都能用铜给打出来,且出的活无所不精,无论是脸盆、墨盒、烟袋还是蜡台、香炉、锁具,用起来顺手,看起来悦目。
逢过年过节,乡村里的婚嫁喜事特别多,铜匠铺的生意也更加闹猛。那时女孩的嫁妆都用八大箱。八只香樟木箱,木箱的铜角铜皮扣,还有沉甸甸的铜锁,都是铜匠铺出的手艺。所以倘或哪户人家嫁女儿,主人家还要跑到铜匠铺递烟陪笑脸排队等他干活。
后来的后来,塑料制品替代了铜制品,连嫁女儿的香樟木箱也不要了。至于配锁呢,更加方便。只要配一台小机器,置一张桌子,再采购一些型号不同的毛坯钥匙,挂一块“电脑配钥匙”的牌子,就能开张营业。
渐渐地,铜匠手艺淡出人们的视线。就像一面曾经的旗帜,招摇在我们的旧日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