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戒毒康复多元化的研究和实践,戒毒康复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纵观近年来各地的不同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在推广运用中还存在着地区和群体间的种种差异,究竟什么样的康复方法才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本地区开展工作的模式?能否在人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脱毒-康复-回归”一体化的新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挽救吸毒人员,这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现就昆明戒毒康复模式和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做如下介绍,供广大同仁讨论和借鉴。
1 昆明戒毒康复模式的形成
脱毒容易巩固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在戒毒康复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从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锡南村康复组织开始,相继出现了日顶村、凤凰村,以及我国的戴托普康复村、互相好吧等康复组织。这些组织所创立的戒毒康复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戒断后的巩固问题,但就预防教育、打击毒品、康复身心、后期矫助与社会管控而言却各具其片面性,没有实现综合性治理和社会化联动的目的。
2001年云南省公安厅首创“外转内康复模式”,在强制戒毒与戒毒康复工作中取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是,总结“云南外转内康复模式”近六年的实践却不难看出,在戒毒康复这一最终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强制戒毒只是一个脱毒和早期康复的过程,戒毒人员的归属是社会和家庭,融入社会的前提是有相对健康的身心,能够自食其力的生存技能和适应社会复杂关系的能力。对一个封闭了6个月至1年的强制戒毒人员来说,从戒毒所一步踏入社会,其心理能否承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并得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这是困绕每一个戒断人员,并直接影响到戒断巩固率的现实问题;(2)吸毒人群流动性大,相当一部分人居无定所,无人接管、无处帮教,戒毒期限届满后若不能实现与社区组织的有效对接,势必又将陷入“外循环”的恶性环境中,造成无法管控的局面;(3)随着戒毒康复模式的不断转化,封闭、被动、单一的强制戒毒管理模式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康复效果,已难以适应禁吸戒毒工作的发展和需要。在帮助吸毒人员康复身心、矫正行为、培训技能的同时,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回归社会前的过渡平台,以及回归社会后的矫助和关爱,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更为人性化、社会化、科学化的康复之路。
2006年国家禁毒委做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即建设戒毒康复场所。昆明市公安局在研判和把握当前禁毒斗争形势的基础上,建立了集“预教、打击、戒毒、康复、矫助”五位一体的社会化禁毒长效机制,提出了“以社区矫助为基点、以无缝管控为桥梁、以康复场所为驿站”的戒毒康复思路,将原来各自分离、互补性不强的禁毒工作环节整合起来,形成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探索出了一种更加人性化与社会化的戒毒康复新模式。
2 昆明戒毒康复模式的内容
2.1 以康复场所为驿站
2.1.1 创建“和谐家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强制戒毒结束后如何成功地融入社会,这是每个受戒者都要面临的问题。社会每天都在发展变化,封闭了数月乃至1年的强制戒毒人员要想一步融入社会显然是个难题,仅靠吸毒者本人和家庭来解决是困难的,靠社区和社会团体来解决也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针对吸毒人员回归社会过程中生存能力低、社会歧视多的突出问题,依托公安强制戒毒所建造一个可以过渡性地安置戒毒出所人员生活就业、康复巩固、回归社会的场所,使之成为戒毒康复社会化的驿站或“中途宿舍”却是可行的。昆明市公安局坚持内外统一,公安与社区协同联动,依托昆明市强制戒毒所戒毒康复基地,于2006年9月创建了国内首个戒毒康复社区—“和谐家园”,该过渡型的小“社会”与戒毒所实行物理隔断,除宿舍、食堂、生产、生活等空间外,内设社区医疗服务站、心理咨询室、技术培训站、图书室、日用品小超市、网吧、歌舞厅、电教室、健身房、广播站、邮电储蓄代办点、禁毒防艾文艺演出厅等,使之满足了社区功能活动的基本要求,为留所就业人员营造了一个设施完善、管理开放、环境优雅的康复家园。
2.1.2 “和谐家园”的管理
“和谐家园”不是“关人”的强制场所,而是“留人”感化的集体家园,坚持以“自愿为前提、安居为条件、生产为平台、教育为手段、医疗为保障、康复为中心、回归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实行“社区成员参的有约束性开放”的管理形式。一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对戒毒期满愿意留下或者回归社会难以继续康复的人员,鼓励其留园康复、安家生活,共建“和谐家园”,统一提供就业岗位、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留园人员可以在社区里自由生活、就业学习、恋爱结婚。以此解决吸毒人员身体脱毒后暂时回归不了社会的问题。二是成立“戒毒康复中心和谐家园管理委员会”,在戒毒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管委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内务、文体、物业管理、劳动生产、生活服务、计划生育、民事调解、互助友爱等职位,通过无记名投票在戒毒康复人员中产生管委会成员,以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形式激励社区康复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最终实现身心康复,融入社会的目标。三是建立《戒毒康复场所留用人员管理办法》、《和谐家园成员公约》、《分值分级管理办法》、《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计划》、《社区成员个人回归社会计划》、《一日生活制度》等相关规定,从制度上保证戒毒康复中心的正常运行。四是成立“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开设种植、养殖、计算机应用、美容美发、水电维修、烹饪、手工刺绣、电焊切割等12个培训班,同时引进康复生产项目24个,为戒断人员回归社会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通过在康复基地工作领取报酬,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不致在短期内再走上歧途;通过劳动康复辅以心理治疗,培养其健康自信的回归心态。五是落实“四有保障”。“和谐家园”根据社区成员进入康复中心的时间、身心康复的程度,分设初、中、高、特四个级别,并与休假时间、工资待遇、活动范围、自主程度对应管理,保证社区成员工作有休息、劳动有报酬、病痛有医疗、生活有关心。六是通过抓社区文化四块阵地(家园图书室、自创刊物《开始》、和谐之声广播站、和谐之声艺术团)的建设,正面引导社区成员的文化取向,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种品格,弱化和抵制亚文化的侵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