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专题】聚焦2011·嵊州两会 >> 两会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11年04月01日11:14:02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工业强市,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三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的81.1%。实施“扶大扶强”战略,出台“30强30优”、“一厂一策”等扶持政策,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61.64亿元。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3亿元,入区企业达到375家。推进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区建设,新建个私集聚区253个。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累计实到外资38846万美元,利用市外境内资金50亿元,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4只。推动建筑业加快发展,2010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3.13亿元,成为全国建筑节能示范城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建成库容3.3万吨的现代化粮库。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超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家,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561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6个、农产品外拓基地164.6万亩。农产品自营出口额达到8655万美元,是2005年的1.92倍。大力发展茶叶、香榧、花木、果蔬、长毛兔等特色产业,创建成为茶叶、花卉、蔬菜等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单项强县(市),越乡龙井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茶,成为中国花木之乡、果蔬之乡和桃形李之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3.2%,旅游业投资超5亿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完成46家城乡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受益人口超过50万。江滨市场通过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验收,城北菜市场恢复营业。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扎实推进,财政补贴资金达2963.6万元。建成温泉旅游度假区一期、中国茶叶城一期和国商购物广场等商贸旅游业项目,世贸酒店、领带城物流中心等服务业项目取得突破。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邮政、电信、烟草、供销、物流运输等行业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五年累计交付工业用地9710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得到加强。重视市场开拓,实施"电子商务三年行动计划",构建阿里巴巴嵊州集群产业商务频道,组建国内直销门店600多家。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16只,嵊州领带成为首批省级区域名牌,成为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建成市科创中心,中科院、浙江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2家,财政对科技直接投入累计达2.9亿元。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成天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盘活国有资产,31家企业成功改制,发行7年期12亿元企业债券。推进金融创新,新增商业银行4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03.84和225.09亿元,是2005年的2.53和2.69倍。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担保制度,有效处置了一批经营风险企业。建立完善政务协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于一体的行政审批模式,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发挥协会作用,行业管理、协调、服务职能进一步增强。推进节能减排,曹娥江嵊州段污染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创建成为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9.65%和20.9%,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省前列。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城南控制性详规和开发区整合提升规划,中心镇建设规划和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扎实推进。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建设,城南新区“三纵三横”路网基本形成,卧龙绿都、米兰阳光、金湾国际等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长安桥、国税大楼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市山路、长春路等地段拆迁改造,配套功能进一步增强。实施城区江堤美化,完成鹿山森林公园一期改造,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建设“数字城管”,落实环卫长效保洁机制,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扩权强镇"战略,建立中心镇建设发展项目库,城市管理职能加快向中心镇延伸。重视新农村建设,建成各级小康示范村118个,村庄环境整治率超过80%,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深入推进“强塘固房”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完成56座病险水库和600多座山塘的除险加固工作。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了23.4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坚持执政为民,推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工程、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和学前教育创优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市职业教育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和剡湖街道中心学校,创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12个。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成市游泳健身中心,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创建省体育强乡镇(街道)5个,所有乡镇(街道)创建成为省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街道)。完善城乡医疗条件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参合率达到95%以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优生促进工程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繁荣发展越乡文化,小黄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大文化活动取得积极影响。实施振兴越剧六大工程,嵊籍企业家宋卫平捐资1.65亿港元建设的新越剧艺校落成开学,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越剧教育实践基地和生源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显著,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达到13个,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以上名录。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被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之乡和中国根艺之乡。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创建绍兴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单位)47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加强。强化就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万多人。完善“大社保”体系,“五费合征”工作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达到42.6个月。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健全综治网络,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工作深入开展。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共募集慈善款2230.2万元。加强社区建设管理,社区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十小”行业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山海协作”深入推进,提前完成四川省青川县苏河乡灾后援建任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有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有新加强,人防、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双拥、气象、市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何东铭
  相关文章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