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法治市,推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情况,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建议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开展“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行政首长问责制和规划、土地集体会审制,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强化财政管理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平安嵊州”建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整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信访维稳和应急管理,维护了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市政府按照市委确定的总体思路,致力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统筹部署和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7.7%和2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1%,人口自然增长率-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2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23%和11.97%。
一是平台拓展实现突破。紧紧抓住省、市加强“大平台”建设的契机,把加快平台建设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来抓,新增黄泽、西白山现代农业综合区、嵊州高新技术园区和嵊州温泉旅游度假区等省级平台,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二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5.11亿元,同比增长16.3%,30只重点技改项目和45只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36亿元的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落户嵊州,意大利爱丽卡集团投资5500万美元与普田电器成功联姻。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308万美元,增长25.6%。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分别增长30.8%、45.9%和32.6%。领带服装产业在原料物流、设计研发、装备改造等环节取得突破,全年外拓真丝原料基地98万亩,成功实施领带产业两次集体提价,提升了市场话语权。举办第三届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实施领带国家标准,起草制订集成灶联盟标准,行业地位不断提升。
四是社会事业不断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闭幕式暨第十一届越剧领带节,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善市区学校规划布局,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小学校舍安全和校园安保工程扎实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加强生态市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嵊新污水处理厂和北京首创公司增资扩股合作成功。扎实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启动。
五是发展保障更加有力。积极开展劳务合作,与云南省5县(市)签署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进一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施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化要素保障,全年实现供地4627亩。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平安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生产事故三项指标连续第八年实现零增长。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嵊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为嵊州发展作出无私奉献的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嵊州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中心镇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违法占地、违章建设整治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公共安全隐患还比较突出,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少数部门公务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不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切实加以解决。也真诚希望各位代表和其他人士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府工作,共同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嵊州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