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追寻剡溪——长乐小昆:耕云锄雨 吟山歌水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裘冬梅 通讯员 马小增 2011年12月28日10:04:54 

梯云桥

  修桥筑路

  小昆马氏子孙分家不离心。与族中拔茔田兴办义塾相对应的,是他们不遗余力的修桥筑路。

  在小昆这个地处崇山峻岭的山村,你随处可见一座座精巧灵秀的石拱桥。它们架于山和山之间,架于水和水之间,也架于人和人之间。

  小昆最著名的桥莫过于万年桥。这座单孔石拱桥,最早俗称“新洞桥”,是对应原开口岩的“昆源桥”,即“老洞桥”而得名。万年桥是一座子孙桥,与小昆的香榧子孙果有得一拼。“……文苑公,讳成麒,见水漫而心悯,非创建洞桥不可。为远图计,铭心刻腑,积蓄千缗,以老病不果,令二上舍圣祖、贤祖,继而述之。越数载,决计更建,贤祖忽逝,又不果。”最后在圣祖的筹措下,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终将桥建成,计费五百余缗。因其坚固而完整,取名“万年”。“祖述、父事,孙成祖志。”这一座俏立在孔岭水库附近峡谷上的子孙桥,除了坚韧,更包涵了大爱。

  除了万年桥,在小昆村颇有盛名的还有梯云桥。梯云桥是嵊州境内著名的石拱桥之一,坐落在小昆村下。由泮公所建,计资费三百余币。《嵊县志》记载:梯云桥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高约五丈余,广可六七弓,形环如月,势欲跨虹。“梯云桥”三字镌刻在桥上,桥右为小画图山,羊肠仄径,窄仅容步。桥左腴田交错,四围古木葱茏,树柯缭绕,清翠浓荫。是当时上通东婺,旁达暨阳的必经之地。

  昆源桥、万年桥、画图桥……只要你一踏上这些结实的桥板,你就踏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上面。而从桥延伸到马氏家庙的屡毁屡建,到止止亭、永进庵、   山小学……无不与胸怀和博爱有关,与马氏子孙合族抱团有关。

  民国人物

  在小昆,你可以跳过茶叶香榧萝卜、桥路亭家庙、草台班子酒店染坊、跳过马月芬马雪芬,但一定跳不过马伯乐。

  那么,请马伯乐上场。

  关于马伯乐的少年时光,我们只能采取慢格快进的镜头,让其一闪而过。我们把马伯乐定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

  1925年,小昆村的第一位大学生马伯乐来到了上海,来到了留美华侨蔡辛伯创办的美亚绸厂工作。从最初的织绸机修工,到保养工,到车间主任,再到美亚绸厂四分厂厂长,其间是15年的光阴。15年的光阴里,马伯乐为美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前后开发了国内首创的织丝绸新设备、新工艺和大量新产品。

  有一次,蔡辛伯从美国带回一种新产品,是用人造丝机制成的一种丝绒样品,质地非常光亮耀眼。据说穿上用这种丝绒做成的女装,女人们高贵得像贵夫人。

  半个月后,马伯乐根据蔡辛伯从美国带回的新产品人造丝绒样品,成功破解了设备难题,完成了生产该新产品必需的专用破绒机器的研制,并用半个多月时间,用机器破绒顺利试制出光亮、洁白、耀眼的丝绒,产品质量完全可与美国新产品媲美;之后他还陆续革新织丝绸工艺,开发出烤花丝绒、蓝花丝绒等五颜六色的丝绸品种,产品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还出口到东南亚、美洲和欧洲等地很多城市。马伯乐成为当时中国丝绸行业的技术专家。

  1939年,马伯乐兄弟俩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暗中资助地下党员在上海展开工作,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在他家工作的。

  1943年抗战期间,马伯乐回到小昆创办了昆山水力纺纱厂。自制木质纺纱机10台,以水力为动力,工人约20人,日产棉纱约100公斤,成为小昆第一家工厂,虽然这家工厂在抗战胜利后停办,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昆人的思想意识。同时,他还带领许多小昆村民去上海打工。当年的小昆村有小上海之称,这也是最主要的因素。

  马伯乐退休后,非常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为家乡修路修桥,捐资购买鼓乐乐器(洋鼓洋号)送给小昆小学等;1965年他出资建成小昆第一座水电综合加工厂,白天发电供村民加工粮食,夜间发电供自村照明;之后他又多次去他县学习机械制茶技术,准备在小昆大力开发制茶产业,不幸的是1967年他在途中因疲劳、虚弱引发脑溢血晕倒在杭州火车站,医治无效而撒手尘寰。

  一代风云人物就这样匆匆地划上了人生的句号。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