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与立中积蓄力量
2011年11月30日,市纪委向一名部门职能科室的负责人发出书面效能告诫。这位负责人的“服务风格”令人无语:一家企业报送的重点项目验收申请材料,他发现一处就全套退回修改,错一处跑一次,最终让这家企业跑了15次之多,最后还因为没有提醒而使企业错过审批期限。
对于当事人,书面效能告诫的直接后果是名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但在面上,这份告诫书更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对部门服务效能低下现象的大力度问责,已经开始实施。
问责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实干才能兴市”鲜明基调。在追赶成为共识的“十二五”开局,找到作风建设与嵊州发展的直接关系,并且作为关键环节来突破,前所未有。
直面问题,以身作则,泰山石敢当般的勇气,为推动旧观念旧作风的改变破题。
在这一年,对嵊州发展相对滞后的反思,从未如此频繁与深刻。直面问题和点到痛处,都需要大勇气,但旧观念旧作风的改变,非此难以破题。从年初而下,市委、市政府以实效为导向的行政推动,一阵紧似一阵:
2011年4月22日,全市“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总动员前夕,为这一活动启动而吹风的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苦于重点工程进展缓慢的决策层策划了一场现场观摩点评,力促务虚会议的务实之风;
8月9日,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以寻找项目脚手架和城市卫生死角的两个纪录片开场,数据与事实的反差,让与会人员无不深感压力;
8月24日党政联席会议,作风建设被列入当前17项重要工作之一,开展专项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旧观念旧作风的角力中,决策层泰山石敢当般的风格,也在撬动固有观念的改变。市委书记金志前往乡镇调研,每到一地,常有一道考题:信访户有多少,诉求为何?家庭情况怎样?以此评判乡镇作风的实与浮。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掌握矛盾化解的关键;阮建尧市长顶着压力推动公布亩均税收和产值数据,潮水退去,一批“裸泳者”被公之于众,其中还不乏知名企业:漂亮的数据往往只是表象,实实在在地摸清家底,才能看清问题所在。而在公开场合,市领导对处事不力的部门、乡镇给予点名批评,也成为常态。
“我们不缺目标与制度,缺少的是实干,把功夫和精力花在数据上,只会贻误发展。”“实绩英雄论”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嵊州效能与作风的深入反思与剖析,一场头脑风暴,为决策层在理念上的明晰与思想上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体制完善,机制创新,前所未有的问责力度,凸显吏治的决心与智慧。
如果说,打破旧世界需要勇气,那么,要建立一个新世界,除了决心,更需要智慧。信访矛盾的化解,因为与群众的关系最直接,最能体现作风虚实而成为决策层首先选择的突破口。
从2011年8月份开始,沿袭数年每月一次的大接访机制改为每个星期一次,市委、市政府和分管部门领导星期一准时在信访局接待群众,倾听诉求,并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按属地和职能下达给乡镇与部门,责任单位在书面处理上盖章后再向信访局反馈。四名年轻的后备干部被抽调到信访局挂职,以市委督查员的名义,跟踪每一件信访的处理与答复。乡镇、街道则被要求与市级大接访联动。此举改变了原来信访问题处理更多地集中在信访部门的状况,使属地承担起了矛盾化解的主要责任,真正做到沉下去为群众解决问题。“三个月下来效果很明显,尤其是初信初访办结率比较理想。”市信访局局长张金亚表示。
有关信访成效的奖惩制度还有一套组合拳:市委领导约谈;与班子成员的集体奖金挂钩;作为人事调动和干部提拔的依据……
在行政手段推动的同时,对于干部作风的问责力度和强度也是空前的。“对于作风不实,阻碍发展行为和现象的处理,决不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下半年市委、市政府的一次次问责行动,可以为阮建尧市长在大小会议上的这一声明注脚——
岁末,一批在行风评议中因为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而被企业“投不满意票”的部门和个人被列入调查;在更早的8月份,两名上班时间在娱乐场所被查的副科级干部就地免职;下半年市纪委四次大规模的突击检查中,30多名不在岗或者在岗不在状态的干部被查……
虽然多年来一直被企业和群众所诟病,但机关干部庸、懒、慢现象,在更多情况下,总是止于批评教育。而如今,这些不作为、慢作为以及类似的“潜规则”,已经升级为阻碍嵊州发展的“原罪”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