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的经济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他建国前的许多著述,是对旧中国经济情况和西方经济学说研究的重要记录,是研究我国经济思想史的可贵资料;建国后的论著,大部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研究的成果,见地新颖,贡献突出。
1916至1927年,马寅初主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引进西方经济学知识,诸如汇兑、银行等理论,对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28年至1937年,马寅初通过《中国经济改造》阐述其德国国家主义的倾向。
抗日战争时期,从战时税收制度、稳定币值、战时货币问题分析了战时经济。
1941-1945年被软禁期间,马寅初作《通货新论》解决战后通货膨胀问题。
解放后,马寅初提出综合平衡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建言献策。50年代初期,他发表了《我国1952年度国家财政收支预算的优越性的特点》《1953年国家财政收入预算的特点》等文,阐述了社会主义财政预算与资本主义财政预算的本质区别。1955年,我国发行新人民币,他撰写了《新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其优越性》一文,用不同社会制度下新旧币制对比的方法,论述了我国货币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1956年后,马寅初发表了《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等文章。在文章中,他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提出了要使国民经济有计划高速度地发展,必须对各部门、各环节进行综合平衡,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