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城隍庙是越剧主要发祥地之一。理由有三:第一:城隍庙自明朝弘治年间始建戏台以后,就开始了戏剧演出活动。特别是清朝嘉庆九年建造万年台至解放初期,每年戏剧演出约在百场以上。这对越剧的诞生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第二:戏台、厢房、城隍殿等建筑中拥有352块、383面的戏剧雕刻,这在任何古代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一幅戏剧雕刻就有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在嵊州家喻户晓。嵊州的草木才子,识字不多,但在这些戏剧故事的熏陶下,丰富了戏剧知识的涵养,为越剧初创时期的剧目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越剧早期,城隍庙戏台是各路越剧艺人争相登台演出的地方。当时一些精通戏剧的文化人士大多云集在城隍庙看戏混事。他们能从“唱做念打白”,到“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中挑出毛病。如果演员在城隍庙里得到好评,就可以外出闯荡江湖。可以说,城隍庙是早期越剧艺人的检阅台,同时也是越剧艺术的摇篮。
一、源远的戏事记载——为艺人提供了戏史知识
城隍庙戏剧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者是明·弘治庚申(1500),这年在城隍殿前建造了做戏的露台:
“乃若斯庙也,前有仪门,后有正殿。正殿前足以露台,甬道左右翼附。”
这就是说当时的城隍庙有仪门、正殿两进。正殿前面建有露天台,左右两侧建有方便香客出入行走的甬道。台虽然是露天台,但完全可以在台上演出戏剧与杂耍,具有了戏台的功能。因此,城隍庙戏台始建于明·弘治庚申年。
清·嘉庆九年,城隍庙建造了有屋宇的戏台,把露天戏台改建成了万年台。安徽荣华班在新建成的戏台上演《五子登科》等戏达三天三夜。
“嘉庆九年,荣华班到处(此)三日。《五子登科》。”(注:括号内系作者所加)
从此以后,城隍庙演戏活动绵延不绝。城隍庙成了嵊州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
除了庙会期间进行大型的民间艺术表演外,每年的戏剧演出场次也较多。如仪门山墙上有几处艺人题壁:
1.“道光十五年,广福班。
2.十六年□正□□班,兆位字,刘德天题。
3.老长青班在此五叙,好不乐人也,王士迁题。吃包帐。
4.新庆成班,会忠光。
5.大乡音,二又来□,吃包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