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包帐”的题壁有多处。“吃包帐”是庙方付给戏班的包金,即每夜或每场戏金包干。此外,还提供演职员的住宿和膳食,这种戏金支付方式被后来的小歌班艺人传承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
6.“道光五年四月初二”。
7.“道光五年四月初四——初六,安徽大如意班,在此叙”。
8.“道光五年五月初三,安徽大如意班”。
9.“道光五年五月廿九,安徽大如意班在此作场,三天三夜”。
仅仅在一个月内,大如意班三进城隍庙。从这里至少可以说明二点:其一,城隍庙演出活动十分频繁;其二,大如意班演艺不错。在清中期,嵊州经济大繁荣,出现了拥有万亩良田的大地主、大财团,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烧香拜佛之风也出现盛行之势。这一风俗最突出一点就是大量地建造戏台,演戏酬神。规定每年在春耕前、秋收后举行“春祈”、“秋报”之祀,每期演戏若干天。丰年酬谢菩萨降福,灾年祈求菩萨开恩。
从艺人题壁中可以看出,在城隍庙最常见的外来剧种有:徽班、鹦歌班、乱弹班(绍剧),调腔班,此外还有婺剧和姚滩。徽班最受乡人欢迎,上演的大多是“英雄豪杰打天下,忠奸分明治国家”的历史大戏。鹦歌班上演的是情哥情妹的生活琐事,因此,被贬为淫戏,常遭官府禁止,鹦歌班在城隍庙的艺人题壁也不多。
二、众多的戏剧雕刻——为剧目启蒙奠定了基础
城隍庙戏台美人靠上有一幅名叫《目莲救母》的木雕,又叫《果报录》。《目莲救母》是一个佛教故事,而《果报录》却是越剧的一出戏名。这出戏是根据小说《倭袍》改变而成的,而《倭袍》又是根据佛教传说《目莲救母》改编而来的。《目莲救母》是一出典型的佛教劝善行孝故事;而《果报录》敷衍的是美女刘氏嫁给刁南楼为妻,刁南楼经常外出经商,刘氏不甘闺中寂寞,与隔壁王公子勾搭成奸,两人又密谋杀害了刁南楼。刁南楼的好友毛龙前去吊孝,正当毛龙跪地拜祭刁南楼时,忽然起了一阵阴风,吹起刁刘氏的孝服,露出红绿内衣,毛龙见状,顿起疑团。过去俗规带孝人须穿素白孝服,内衣也不能穿红着绿。内穿红绿外穿孝,被视为假孝。于是引起毛龙的猜疑,经过反复侦探,终于将刁刘氏与王公子的私情大白于天下。将奸夫淫妇押送县堂,双双被判处死刑。《果报录》把《目莲戏》中的“鬼”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把小说《倭袍》不堪入目的“淫”改变成了舞台剧上的“情”。不但改动了剧情,还删去了偷情时的一些淫秽唱词及动作,达到劝人为善的效果。施银花、筱丹桂、竺素娥、贾灵凤、余彩琴等越剧名伶都演过该剧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红极一时。
《目莲戏》是越剧剧目的祖本之一。城隍庙戏台美人靠上的刁刘氏木雕,对越剧剧目的启蒙具有较大的影响。
又如,在厢房门窗束腰板上,雕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这是“老梁祝”。越剧初创时期只有剧目没有剧本,剧目多数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编成提纲,或移植于卷本和其他剧种的脚本。城隍庙是嵊州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文化娱乐中心,雕在建筑上的戏剧故事也人人皆知。“落地唱书”时期的草木才子们根据故事内容,结合《三世缘宝卷》和一些民间传说,改变成《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唱书书目。越剧诞生后又改编成剧目,成为最受欢迎的折子戏之一,常演不衰。民国7年(1918),王永春与白玉梅合作,编成《梁山伯与祝英台》29场长本戏。剧中基本保持了《三世缘》的故事梗概:梁山伯、祝英台是天上的一对金童玉女,在蟠桃会上互生情爱,被王母娘娘贬下凡间,处以“三世不得团圆”的罚毒。还有祝英台、马文才游地府、阴审等情节充满宗教色彩。最后劫数殆尽,终成眷属。
此外,被城隍庙戏剧故事所启蒙的还有一批诸如《碧玉簪》、《九斤姑娘》等等,成为第一批越剧新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