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白宅墅的文化渊源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吕淼钦 吕先义 2013年03月21日15:24:14 

访友桥

建在溪边的吕氏井 

  一、吕氏发族的风水宝地

  白宅墅是天台山脉丘陵地带几处具备山水之利的地段之一。它的上游山体多,集雨面积广(因而建造了象鼻水库),一条山涧溪流经过村中,溪流两岸有多次泉眼出水,丰沛了小溪水量,被朱熹题词“石泉漱玉”的石壁处,只是泉眼之一。大概古时森林繁茂,容易积聚水分,涌出的泉眼也多。白宅墅四周群山围绕,但村庄敞亮,无逼仄之感。群山向着村庄方向,传说是“五马落槽”之处。所谓“五马”,是指稻桶山、上王山、殿前山(独秀山)、后门山等五山,山山拱卫村庄。彼时五山林木葱茏,荫遍沃野,山风吹拂,枝摇梢动,状如扬鬓的良骥,且五马摆开阵势,形态各异,或如奔马,或如立马,或如跃马,或如回弓,状极威武。还有一山叫峡谷山,指出水的山。白宅墅的溪水流入下陈溪,流经双溪(现在建了金钩子水库)汇入里南乡乌溪江,应是乌溪江的源头。尽管传说是根据地形地貌想象,毕竟也寄托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吕规叔选择了白宅墅,就是选择了白宅墅的地利。这在独支迁徙又处乱世的情况下更显重要,没有这个基础条件,家人们就不能安身立命,休养生息。

  南宋是个兵荒马乱的时期,此时要聚居成村庄谈何容易。从李易所写的诗来分析,当时贵门乡境内大约有百余家居民,他们多隐逸分散住在林间泉边,进出的通路都不敢明显。他们最害怕的就是盗匪。恰在此时,吕祖璟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马匹、刀枪回来了。吕祖璟不是衣锦荣归,而是带着马匹、刀枪练武来了!随着“五马落槽”之地马匹喷鼻而出的长啸声,随着武士刀枪撞击的金属声,演武的风气一开,盗匪闻风而逃。村庄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如果说山水厚土等条件别处都有,而安全保障别处就没有了。所以,白宅墅最早聚居成为村庄绝非偶然,它有必备的条件和机遇,首先是吕氏先祖的功德为这个村庄作了优厚的奠基。

  现在的人到白宅墅参观,看到的是朱熹题字石刻“梅墅堆琼”、“石泉漱玉”和访友桥等,这些都是后来补救才留下的古迹。真正的宋代建筑遗迹在白宅墅青塘上方,是南宋朝廷为让吕祖璟养老,赐以剡西三乡税粮,为此造了仓厫,其基址的石板还在。从此,吕规叔父子几代人才从叠书岩畔草堂搬出,住上砖瓦房。

  就在白宅墅并非豪华的住所,吕规叔脉下传人在南宋一朝还培养出了三甲进士、县令、县主簿和县丞,他们不是状元,不是高官,却有一个共同点,都视吕学的主张和吕氏乡约为传家之宝,所谓“耕读传家”的“读”就是坚持吕学精神。吕学传统可说是吕氏人口的“基因”和素质,尽管随着朝代的更替,吕氏由官宦望族而沉潜民间,从能将鹿门书院办到底的事实者,可见吕氏素质的一以贯之。

  吕氏选择了白宅墅作为繁衍生息之地,后来的事实说明,确实选对了地方。从吕规叔入住白宅墅算起,至今经历了八百三十多年历史沧桑,吕氏子孙先从小范围迁移析居雅安、后宅、罗松、黄胜堂、溪后,再从大范围迁徙析居盘安吕家山、东阳八达和银塘、上虞吕家埠等,在南宋乱世和元朝异族压迫的情况下,吕氏聚居地基本居安无险,因而保存了实力。据目前初步统计,其后裔子孙已达三万余众。

  人口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因素。白宅墅因有吕学代表人物和文化学者吕规叔的入住,就给这个当时还没有名字的村庄带去了文化和学术的气息,这种文化信息的带去,是随身附带,简易轻便,不费什么成本的。朱熹对吕规叔的主动拜访,并在白宅墅逗留多日,更增加了这个村庄的文明推进,造成了吕规叔的隐居不隐。原本不知世外有何事的白宅墅,朱熹一到,就让吕规叔与村人了解到南宋“文治可观”的程度,以及学派间的交流争论情况,那可是当时主旋律的消息。什么家风,传什么学问,随着吕氏一族在白宅墅的繁衍,不仅使吕氏血脉代代相传,也让吕氏家学——吕学后继有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