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题词“梅墅堆琼”
仓厫基址的石板
三、山水诗歌的本土转身
前面讲过,吕祖璟回乡到白宅墅后,跟着来了一位状元出身的李易,他是一位诗人。他老家在河南中州平原,来到江南丘陵地区,心情是欣喜的。他很希望后来人记住他这个迁居人:“每爱林间百种蝶,难忘竹外四时花;剡川图上他年指,独秀山前是我家。”(此独秀山非甘霖的独秀山),他还把“独秀山前是我家”刻在石坡上,可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建公路这几个字被埋没了,如果这几个字能找到,那是比朱熹题字石刻还古老的石刻。不过,见过这石刻的人很多,笔者年少时就用手指头伸进刻缝里,摸过这七个字。
李易对白宅墅的居所是满意的,“幽居已成趣,佳致若为传”,他唯恐后人忘记了他曾来白宅墅住过。他在诗中也写到长住的原因,“深居可长外,东邻有节士”节士指吕祖璟,他认祖璟是有气节之士,有祖璟在,有祖璟的马匹、刀枪、武士在,他就可以悠哉游哉住下去。他在自己的幽居生活里自得其乐:“班竹笋行三亩地,红药花开一尺围。豆角尝新小麦秀,来禽向长樱桃肥。”他的生活是安逸的,“不辞高卧烟霞里,枕上青山最好看。”他还保留着北方人的新鲜,以一个独特的角度,看白宅墅能看到的青山。
“雪打子猷船上过,春从灵运屐边来。”李易的诗也用典故,师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但在内容上,描写对象上已有明显不同:就是从描写远处风景,转到近处风景甚至村庄风景和身边景物上来了。这是山水诗的通常转身,也是诗歌走向平民的转身。在李易的示范和带动下,他在白宅墅就培养了一批吕氏后代,也成为诗歌的爱好者和创作者。
吕询,祖璟长子,少从堂伯祖谦攻吕学,曾任浦城县丞,以左朝散大夫致仕,工诗能文,创立南宋嵊州最早的民间诗社——戴溪诗社,他和诗友之诗作,虽为山水风景诗,但多写本土风光,有的诗作是劳者歌其事,内容更贴近农民生活。
吕汝熙,又名汝惠,是祖璟孙子,因李易家中无小孩,汝熙常去李易家玩,李易夫妇很喜欢他,后来收为嗣子。李易常教他对课作诗,成为得意门生,诗作甚多,惜无留存,后任华亭县令,复归李易原籍。
吕汝霖,也是祖璟的孙子,以父荫补将士郎,本可当个县令,但他以先人世受国恩,誓不臣元,从白宅墅迁居雅安,建造礼叙园与文友朝夕往游其间,免不了吟诗作文,其内容也多是田园风光。晚年致力编辑家乘奕世赖之。
吕汝舟,祖璟孙子,天资渊朗,学问该博,雅好恬淡,当宋运式微,不乐仕进,惟以山水诗文自娱。他的诗没有流传下来,仅以宗谱中的简略记载,猜想他的诗也是描写歌吟本土风光的。
吕汝贤,也是祖璟的孙子,他本可去做官,但见宋室凌夷,不求闻达,诗文自娱,隐居避世。
以上是见之于《贵门吕氏宗谱》记载的喜爱诗文的吕氏后代,他们都是早期的白宅墅人。到了明代正统年间,白宅墅和雅安村的诗文爱好者,在贵门芦峰山脚的上岩山办起了上岩吟社,为什么不叫诗社而叫吟社?因为“吟”是一种发表方式,三五诗友聚在一起,拿出诗草,一吟出口就发表了。所以现在的诗友也有称吟友的。
在南宋时,白宅墅可说是诗歌之村,仅吕氏一脉就有5人写诗,还有组织诗社的带头人。在《贵门吕氏宗谱》留存的诗歌中,写白宅墅风景和古迹的诗是最多的。
总之,白宅墅是嵊州吕氏始祖入住之处,是嵊州吕氏发族之地,同时也是吕学入剡进越的生根发祥之地,没有白宅墅对吕氏后代的培养,就不可能把鹿门书院办到底;白宅墅又是山水诗歌实现本土转身之地,乡土诗歌的出现,对培育人们的乡土感情,建设自己生存的家园是起了作用的。所以说白宅墅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村庄。
(本文作者:吕淼钦:系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吕先义:嵊州市贵门乡雅安村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休干部,从事宣传文化工作30多年,边疆工作43年退休回沪定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