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黄泽镇家园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忙着安装污水管道,一旁站着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不停地看看这、问问那,时不时还要弯下身动手去帮忙安装。他不是包工头,也不是工程监理,而是黄泽镇的建设规划工作人员谢桂仁。
家园村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约500万元,涉及官园、求家、钱家三个自然村,共计农户523户,涉及管线6000多米。工程采用黄胜堂模式,这个模式有一大特点就是纳污管线设计优、污水收集比例高,运行成本省。
因不放心家园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开工以来,谢桂仁一有空就到家园村查看农村污水处理布网情况。“总管安装得怎么样了?我两天没有来了,工程进度没落下吧。”“今天做完,家园村总管就差不多一半布好了。”一大早,谢桂仁就和自己的搭档王元喜来到了家园村,仔细地询问起来。“松超,这个深度要把握好,主路管子要在一公尺以下。”每次来到家园村管网施工现场,谢桂仁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老谢,这条路大概是以前村里的老地基,下面都是大石子,挖起来很费力。”“人手够不够,大家这几天辛苦一点,工程质量一定要保证。”对于施工人员反映的问题,他及时沟通,“我们做的都是民生工程,做不好苦的可是老百姓,而骂的是我们政府。”
让谢桂仁不放心的还有施工人员对施工图纸与工程的质量把握。离开家园村,刚走到村口,他看到有货运汽车从身边经过,又念叨着折了回去。“松超啊,检查井要放低一点,上面最好弄个加强盖,你跟监理沟通一下,货运车辆进进出出,我担心到时候检查井压力会吃不消。”为确保工程质量,他要求村里每天必须有一位村干部在施工现场,以便及时为施工单位介绍村里的地形,一旦发现因施工图与现场情况不符影响工程质量的,也能随时向镇里报告情况,还能让村干部更了解管道的走向,方便以后管理与维修。
走出家园村,谢桂仁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灵溪村。“出来了就要抓紧多跑多看几个地方,灵溪村从大洋到长口田这条道路这些天在做硬化,不知道硬化得怎么样了,质量过不过关,我得去看看,不然我不放心。”
车子刚开进灵溪村,村主任刘元海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说看到老谢的车子,知道他来督查道路硬化了。“水泥要拌均匀,路面气泡尽量减少。”“这条道路比较窄,你们要考虑做几个避车道。”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生怕遗留下一些地方没有检查到、考虑到。临走前,他还不放心,再三交代刘元海要严把质量关,还提醒他们关于道路硬化的审核资料要尽早着手准备。
从灵溪村回到镇办公室已经12点多了,谢桂仁随便吃了点中饭,还来不及休息一会儿,就开始认真核对起村里交上来的“一事一议”表格,深怕有一点差错,“明天要放假了,这些表格最好今天能核对好交上去,不然一耽搁又是好几天,‘一事一议’可都是每个村里的大事情,耽搁不起。”谢桂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