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占领宁波时,英法等国对抗太平军还未准备就绪,五个月后,清军勾结英法侵略军对太平军进行疯狂反扑。1862年5月10日,英法侵略军和清军凭借火器优势,轰塌宁波城门,冲入城内,太平军被迫撤出宁波。英法联军、清兵和地方民团也分两路向太平军攻击,一路由慈溪、余姚、上虞,再转向绍兴;一路由奉化,经新昌,再至嵊县。10月9日,中外联军和地方民团反扑奉化,太平军不支,撤离奉化。11月22日,上虞也陷敌手。11月26日,太平军撤出嵊县,终结了太平军在嵊县一年的军事活动。
太平军与嵊县清兵、民团之战事
1861年5月28日太平军占领金华后,10月1日占据东阳县城。太平军黄呈忠部于同日自东阳进驻诸暨牌头,别支太平军也分三路进军诸暨。此时嵊县县衙与民间绅耆、富户唯恐太平军攻入嵊县,着手在县城和乡村设置民团组织。当时成立的著名民团有:北山三十六社的北团,南山的南团,东乡的东团和嵊西的西团。
《崇仁义门裘氏宗谱》载有崇仁设立民团的过程:聚族居诸缙绅父老会议,设局始祖祠,户派一丁,丁给千钱,择干练者首领,日夜操习枪棒。崇仁镇当时还在村的四周用大木建起栅栏,以阻止太平军进村扰民,还在夜间派团丁四周巡视。当时太平军要来的消息“不绝于道”。
嵊北谷来一带的北团以马炯为团练总头,其防御手段是把该区域分为十旂,显潭、岩潭以上为上五旂,以下为下五旂,旂分青黄赤白黑。如果太平军来攻上旂属区,则下五旂助上,太平军攻下旂,则上五旂助下。[7]
太平军占领东阳后,时任浙江省巡抚的王有龄考虑到嵊县为防堵太平军进入绍兴、宁波的门户之一,遂派绍兴绅士候补道孙士达和参军叶圣言带着清兵2500名,与嵊县民团一起防守嵊县和东阳交界的要隘。从东阳入嵊必经要隘有三个:白峰岭、榨关、大岭。
10月5日,崇仁团丁远远看到一支队伍从山路向崇仁开来,连忙关起栅门。这是一支假扮成清兵的太平军,人数大约三千。太平军来到崇仁村前,叫团丁开门,说栅栏挡住了去路。团丁不开,太平军发炮轰栅栏。富绅们立即号召全村团丁前去御敌,可是团丁“无一人应”,藏匿不现。富绅们不得已,连忙开启栅栏门,让太平军穿村而过。
11月1日,太平军攻入绍兴城,孙士达带所部撤出嵊、东边界的白峰岭等要隘,而叶圣言则依然坚守在那里。不过没几天,叶也撤至嵊县县城。
11月3日,太平军在诸暨莲蓬党首领何文庆的引领下入孙坳,结果被嵊县北乡三十六社以陈藩、杜宝田、陈家周、王寅达、张寿铭为首的民团击退,太平军死伤数百人。[8]
11月8日,太平军将领范汝增率部从绍兴经陶隐岭进入嵊县。同日,太平军黄呈忠和周胜富二部拥众数万,由诸暨翻越上谷岭,经崇仁镇,向嵊县县城进军。据崇仁《裘氏义门宗谱》载:“(村)人隐密林中窥探,(太平军队伍)直如蚁屯蜂拥,行二昼夜不绝。”
当时诸暨和嵊县交界的要隘如上谷岭、皂角岭等都有少量嵊县地方民团驻守着。《嵊州竹溪钱氏宗谱》·《廪膳生煃公传》载:贼〔9〕虎踞诸邑〔10〕何赵等处,约四五十万。诸、嵊接壤有上谷岭,公今以数百人守之。〔11〕嵊民团驻守诸、嵊要隘人数不多,驻守皂角岭的民团首领钱智不得已还摆下了一个类似于“空城计”的据守方法,《嵊州竹溪钱氏宗谱》·《邑庠生智公传》载:壬戌冬,贼由暨窜嵊,智驻守皂角岭。岭下贼数万蜂聚,众有惧色,劝智退为后图。智曰:“不可,此入嵊咽喉也。吾师退,彼长驱直入,一邑縻烂矣。吾据险以守,贼何能为?”乃下令山林密处,遍树旗帜。贼果疑援至,逡巡引还。智口吟云:“只因深信空城计,笑立营前督鼓声。”众惊服。〔12〕但民团的驻守,根本无法阻挡太平军的大部进入。
太平军从崇仁向嵊城进军时,参军叶圣言率领清兵和民团从嵊城出兵,在途中阻击太平军,然而太平军兵势太大,清兵和民团寡不敌众而溃败。范汝增部于9日上午9点左右攻克嵊县县城。县城将攻陷时,嵊县知县史致训派兵员匆忙把县中库存的军火全部装载到停泊在江中的竹簰上,然后乘着竹簰带着军火往下游逃跑。民团要他留些军火,用以阻击太平军,史吝啬而不给。对此,《谈浙》作者、时任诸暨知县的许瑶光惊诧地写道:“異者!”〔13〕
虽然知县史致训携带军火率先逃跑,但太平军兵临城下时,城内的清兵和民团还是进行了一定的抵抗。当时有一个叫袁子康的青年人,受父命,一清早从仁村赶到县城来探视其兄袁翼。找到袁翼时,他正在城团防总局,督八标兵勇在西门外与太平军交战。没多久,清兵溃败,城陷,袁子康逃出县城。
太平军攻占嵊城后,仅过了一天,除留太平军将领周胜富率部驻守嵊城外,又兵分两路蟹钳式地向宁波攻击,一路由范汝增率领向新昌、奉化挺进,一路由黄呈忠率部沿剡溪向上虞、余姚、慈溪攻击。
此时,嵊民团凭借地理位置,表现出一定的战斗力。范汝增部从嵊县县城向南往新昌攻击时,遭到了嵊县南民团沿江的顽强阻击,范部不得不向西绕走才进入新昌,后上陈公岭,在孙家田住宿一夜,次日入奉化。黄呈忠沿剡溪北攻上虞更不顺利,北乡三十六社民团凭借沿江的地势,分守要隘,黄部连攻十余天,无法攻破清风岭一带民团的防守,后在一位本地人的帮助下才击败民团,打通塘路,到达上虞。《谈浙》对此战作了如下的记述:其趋上虞塘路者,必由清风岭过,清风岭乃宋末王烈妇啮血题诗处也,岩石峻险,下瞰深渊,三十六社守之甚坚,贼徘徊数日不能进,战又被团所败,乃遣人致书求假〔14〕道,第〔15〕让其过此,愿秋毫无犯。社团曰:“是纵狼入室也!”不允,守愈备。十九日,有土匪陈文潮引贼分绕渐水岭、孙家岭,钞过清风岭之背。团民愤击,接战十八仗,杀贼甚众,旋因火药不继,愈杀愈多,且纠〔16〕籐牌贼至,势不支乃溃。贼惨杀数千人,得由塘路直犯上虞。据同治《志》〔17〕载,太平军攻破三十六社民团后,愤怒异常,对沿路的长桥、陈村、黄金山等村庄进行“焚毁”,“杀戮尤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