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个现象,常被一些人用来作为推卸自己责任的借口。比如有一年,一个同事履新没几天,所属单位即出了件麻烦事。查处过程中,同事以“刚到单位,不熟悉情况”的理由,为己开脱。时隔三年,同事另赴新岗位,凑巧遇一好事,他就自诩“熟悉业务快,适应能力强”,由此获得了“领导有方”的美誉。当年我在私底下揶揄他,说你不会是条变色龙吧?他倒也没忌讳,道:“适应能力强,其实就是变色龙的特质嘛。”
但我以为,在成绩和缺点面前,运用这种不同标准为自己谋就进退之路的做法,显属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当,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的指示精神,大相径庭。
不过话又说回来,干部队伍中缺乏担当精神的情况,并非仅限我的那个同事。从警三十余年来,我曾亲眼目睹有些领导,在危难险阻面前,不是推诿,就是畏缩,甚至逃避,这也就是“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去找有关部门、去找有关领导”的说法,屡被官场庸人奉为圭臬的原因。
开篇说了这么一段,目的在于引出一个适应能力确实强的刑警,这个刑警不是别人,正是刑侦大队直属中队城东片组长姚军。姚军是个八零后,毕业于浙江警官职业学院,2009年8月调入嵊州市公安局,先是在黄泽派出所工作两年,后又到浦口派出所待了三年,今年二月中旬,顺应刑侦体制改革需要,成为城东片区的组长。
行文至此,有必要先将姚军“适应能力强在何处”的问题,通过一段文字表达出来,这段文字,摘自刑侦大队为姚军报送的“侦查之星”申批材料——姚军成为城东片组长后,迅速适应了新岗位、新环境、新情况,他带领全组民警,以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忘我工作的作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就打掉了一个五人诈骗团伙,破获9起案件,抓获14个涉嫌侵财型犯罪的嫌疑人。
上述这组文字,除了表明姚军的适应能力强,似乎并不能表明姚军具有担当精神。那么姚军的担当精神,又体现在哪呢?为说明这个问题,请允许我举例:话说3月11日这天,金庭镇念宅村一个年逾40岁的村民,到金庭派出所报案称,说一个名叫张小英的女子,以嫁其为妻的幌子,骗走他近4万元现金。村民声泪俱下地说:“这笔钱,可是我的一生积蓄哪!”
负责城东片区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姚军,立即带着一个队员赶往念宅村。面对来自公安局的刑警,村民诉说了自己遭遇人财两空的苦难,流露“如果案子破不了,活着不如死了”的想法。一般的刑警,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至多讲些宽慰话,但姚军却以斩钉截铁的口吻表示:“你不用着急,我们一定为你破获这起案件。”村民听了这话,舒了双眉,同行队员听了这话,却心怵不已:“组长,这案子万一破不了,咋办?”姚军瞪了队员一眼,说:“你是不是想看我的笑话?”
我在这里使用斩钉截铁这句成语,目的在于烘托姚军的担当精神。事实上,姚军的担当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原籍衢州市柯城的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嵊州人,就是源于担当——姚军追求自己妻子时,曾表示愿意随她去嵊落户。当女方与姚军领取结婚证后,姚军的一些亲友劝导姚军,要他说服女方留在柯城。姚军说:“我不做欺骗她的事!”为了适应嵊州这方山水,调到嵊州市公安局的姚军,想方设法努力学习嵊州方言,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口音变成了连我都听不出异样的地道嵊州腔。
透过姚军毅然调到嵊州与妻团聚的事,说明他有担当精神;透过姚军勤学嵊州方言这个情节,说明他的适应能力极强。什么,你问那起诈骗案件破了没?瞧你问的,说明你在适应环境、熟悉情况方面太过迟钝——如果不破,姚军安能两次荣获“侦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