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毕业于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的支璐,有幸成为嵊州市公安局看守所的一名民警。一年后,因工作需要,调到浦口派出所。其时浦口派出所的管辖区域,因刚被省政府批准为开发区,而成为“各方诸候”竞相入驻的“宝地”。面对众多穿梭往来的大型运输车辆和众多固定转向的长臂吊装机械,支璐好不为自己能够有幸见证开发区的起跑,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但这种自豪,很快就被附生于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诸多社会矛盾所冲淡——作为一个内勤民警,支璐每天所接洽的工作内容,杂而且烦,杂一点不怕,怕的是烦。烦源主要来自外来民工,基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不会讲普通话,支璐与他们交流,十分费劲,简单的一件事,有时需要支璐三番五次地解释,即使解释清楚了,他们也会持怀疑、曲解的态度,要求支璐“照顾”他们一回。这让支璐常常产生烦不胜烦的感觉。
就在工作烦恼浸淫的过程中,支璐意外发现,那些从事外勤工作的同事所遇到的烦恼,竟然比她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外勤同事们除偶尔发点牢骚外,更多的时候,他们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处理那些烦心事。渐渐地,外勤同事们的豁达身心,让支璐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选择了公安这项职业,那么就要正确面对烦恼,而不是逃避烦恼。
自那以后,一俟碰到烦心事,支璐脑子里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说服、如何解决的方法。也是怪了,心态一好,心情自然也好。采访中,支璐不无幽默地对我说:“有时看不到办事群众的期盼眼神、听不到办事群众的企求口吻,反而有种若有所失的感觉。”支璐思想上的这一转变,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那条“量变和质变”的原理——支璐找到了一条至理:工作着是美丽的!
也许有人会说:你在这里铺垫了那么长的一段文字,好像与支璐获得2014年度第四季“服务之星”称号,关联不大啊。回答这个疑问很简单:有句俚语,叫做“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下面有桩基”,我之所以要在前面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就在于引出让支璐摘取第四季度“服务之星”荣誉称号的两件好事。
话说这天下午,浦口派出所的巡逻民警在车流不息的公路上,发现一个晃来晃去年约5岁的男孩。初始,民警约束住男孩后,期望其父或其母能尽快出现,但半个小时过去,无人前来。因要继续巡逻,民警遂将男孩带到所里,交由支璐暂时照看。为尽快找到男孩父母,支璐想方设法和男孩套近乎,启发他说出自家住地,但任凭如何启发,男孩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转眼到了下班时分,支璐带上男孩,前往男孩玩耍地段附近,一边打听,一边张贴寻人启事。一直忙到肚子饿,仍不见效果,于是回所,在食堂里吃了晚餐,然后准备继续寻找。不料此时男孩来了睡意,不肯再跟支璐外出。无可奈何之下,支璐只得随他。可能是惧怕陌生环境之故,男孩非要赖在支璐身旁。如此挨到10时许,男孩父母终于现身。看到儿子酣睡在热心的女民警怀里,男孩父母那个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既然难以言表,那就通过文字表达——第二天上午,支璐收到了男孩父亲专程送来的一封感谢信。支璐一边不好意思地说,举手之劳的小事,用得着写感谢信么?一边顺手将信搁在办公桌上。大约过了一个月,有个同事“偷”看了感谢信,信的内容由此曝光:“11月的一天,我的两个年仅3岁和5岁的小孩,因为贪玩不慎走失。我和我老婆心急如焚……危急时刻,你们派出所的支露(璐)同志帮我们找到了孩子,并送到我们身边……”停,停,不是一个男孩么,怎么变成了两个男孩?
哎哟喂,瞧你猴急的,告诉你,此信非那信——相距上次寻找男孩父母约一个月,支璐又帮人家找回了两个走失的孩子。连收两封感谢信的支璐,荣获第四季度“服务之星”称号,无疑印证了“好事成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