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个奇怪现象困扰着我,每每与那些年长于我的司机们闲聊,他们不仅极少自我标榜驾技如何高超,反而会以谨小慎微的口吻告诫我:“开车是行尖刀米饭,要么不踩油门,如果踩上了,就得小心小心加小心。”与此相反的是,每当和那些年小于我的司机闲聊,他们却常常自吹自己的驾技如何了得,其中更有个别把酒不放在眼里的老弟,竟然大言不惭地鼓吹自己“酒后驾驶反比不喝酒时清醒”。我不否认,年轻人在反应上,确实比年长者灵敏,但把这种灵敏用在驾车上,毕竟有点玄虚。私下以为,现在车毁人亡的事故、尤其是随处可见的碰擦事故那么多,多少与这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驾车观有关。
这里所说的碰擦,是指那些发生在道路上、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车辆可以移动的交通事故。鉴于这类碰擦属于小事故,警方出于疏导交通的考虑,提倡碰擦双方当事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自行解决,以便尽快恢复正常的交通秩序。虽然顺应这一倡导的司机很多,但爱钻牛角尖的司机也委实不少。我就曾经遇到过几次:两辆汽车,仅仅擦掉了一点油漆,双方就脸红脖子粗地吵个不休,非要等到交警前来“固定”证据才罢。这种针尖对麦芒、毫不相让的“顶真”态度,往往成为道路堵塞的原因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出了事故,当然得由交警前来处理,这正是一个法制社会所提倡的规则,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会让小事演变成大事。这话虽然不错,但由于时下碰擦一类的事故实在太多,以至于负责处理交通事故的民警,每天处于“走马灯”的状态。更为纠结的是,那些包括碰擦在内的报警事故,由于距离交警本部较远,交警大队接报后,负责处警的交警,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赶到事故发生地段。而正是这段等待处警交警前往现场的时间,造成了其他过往车辆慢慢“淤积”,直至自然而然出现大面积堵塞的情况。
那么,是否可以采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妥善解决那些碰擦事故,以提升道路的通畅率呢?对于这个问题,警方除了增加路面执勤警力、严厉惩治违法违章行为外,强化宣传力度,刻意提醒那些仅仅只是遭遇刮擦的交通事故双方,尽可能用“退一步天地宽”的心态,予以自行消化。
事实上,这种提倡事故双方当事人尽量“握手言和”式的处理方式,不仅大大减少了道路堵塞情况的出现,还为人际间的和睦相处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有鉴于此,近年来,各地警方相继推出了诸多切合本地实际的宣传举措。其中有一项,一经推出,就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引领风骚。
这项宣传举措,就是微信平台。嵊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微信平台,认证于2014年6月18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负责微信平台的民警,名叫朱冷辉。为让这个平台适用于浙江省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的、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车辆可以移动的交通事故,朱冷辉在2014年第四季度中,通过广泛的宣传、耐心的解释、认真的告诫,处理轻微交通事故226起,涉事车主双方满意率达到100%。除此之外,朱冷辉还通过微信平台中设置的“协查通报”功能,呼吁车主们检举、揭发那些涉嫌套牌、遮牌、无牌行驶的违法行为。基于微信互动建立起来的良好群众关系,去年12月上旬,朱冷辉获得了一条不可多得的线索,配合事故处理中队,成功地破获了一起逃逸案件。
朱冷辉借助微信平台,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社会交通、社会参与、交通秩序、人人管理”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交通管理工作。初一看,这似乎属于宣传,但基于这一宣传的目的,在于确保道路畅通无阻,因此被授予“交管之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