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计划关停1900多家畜禽养殖场
编者按:我市是全省生猪养殖大市,当生猪养殖使农民荷包鼓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质、土壤和空气污染等问题。去年以来,我市全力整治畜禽养殖场,生猪养殖场整治作为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已到了冲刺阶段。本网从今日起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旨在探讨如何协调养猪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为养殖户转产转业、寻求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摘要:今年5月,我市结合“五水共治”出台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实施意见,计划于9月底全面完成清养关停1900多家,存留生猪养殖场429家。整治后,我市每年生猪出栏量将削减15万头。 |
养殖户签订清养关停协议后敲掉猪栏
养还是不养?近段时间,这个问题一直让蒋和昌很纠结。
蒋和昌是甘霖镇白泥墩村村民,4个月前,片、村干部告诉他,全市正在开展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全面关停我市“五河”两岸禁养区内及境内存栏规模在5头以上2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他家的生猪养殖场正在关停之列。当天,猪舍内存栏生猪、母猪的头数等信息也被一一登记。
在蒋和昌住房边的几排猪舍里,曾养着140多头猪,其中母猪13头。“我也是养猪能手,最好的时候5头母猪产了68个仔全部存活。”说起昔日的辉煌,蒋和昌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蒋和昌夫妻俩都是农民,一年两栏猪是他家庭收入中的重要一块。他还种了一些蔬菜、水稻,猪粪用来当作肥料,种出的菜、稻自己吃不完则售卖,这样一来,种植的成本小了不少。
“污染不可能没有,下雨天粪尿总会随着沼液池溢出去的。”随行者坦言。在猪舍后面,粪水尿液随着管道流出进入沼液池,老远就能闻到很重的味道。
“养了十几年的猪,如果说放弃就放弃了,真有点舍不得;60多岁的人再另谋出路外出打工,又不太现实。”蒋和昌情绪有些激动,紧紧攥着的手微微颤抖。“但一家人的生计与全市的生态环境相比,我只能选择后者,现在存栏猪还在售卖,剩下四五十头正在抓紧处理。”
在我市,与蒋和昌类似情况的农户并不在少数。记者从市畜牧局了解到,我市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市),2014年出栏生猪43.5万头,其中本市消费约21万头,外调22.5万头,猪肉产量已经超出本市居民消费需求。然而,全市生猪养殖场有2300余家,200头以下散户约占80%,比绍兴其他各县(市、区)生猪养殖场的总和还多,养猪是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来源。
但生猪养殖带来的烦恼也不小。“大部分散户在养殖过程中存在污水横流现象,治理起来难度较大。”市畜牧局局长金珑介绍,生猪养殖布局不合理、散养户较多、种养业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低、污染问题突出等,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今年5月,我市结合“五水共治”出台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实施意见,计划于9月底全面完成清养关停1900多家,存留生猪养殖场429家。整治后,我市每年生猪出栏量将削减15万头。
“要想长远发展,整治提升迫在眉睫。”崇仁镇溪滩村养殖户裘炯看得明白。今年政策下发之际,他便联合周边养殖户张军超等3人,抱团投入近80万元,采用中科院技术处理生猪排泄物,使其达到达标排放。
“在环境与利益面前,总需要有壮士断腕的牺牲才能赢得永续发展,这次看似投入了很多钱,却解决了生猪养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裘炯将这次生猪养殖场整治看作是提升再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