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小的时候,学校养兔,有菜地劳动,有劳动课,还捡稻穗、废纸上交,学校给予精神为主的奖励。在家里,烧饭烧水送点心,参与田间劳动,天经地义。这些留给我的是,劳动的意识、习惯的树立,劳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对劳动艰辛、父母持家不易的理解,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节约。
如今,学校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被忽略。即使有劳技课,也往往名不副实。平时,一些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会不自觉地以“脑力劳动为荣,体力劳动为耻”的理念激励学生学习;有的班主任会把“罚扫地”等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在家庭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了”,结果是孩子在家通过参与适当的家务劳动让自己成长的机会失去了,培养包括洗衣在内的自理能力的权利被剥夺了。
确实,“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劳动渐行渐远,但不论如何,劳动仍然是永恒的话题。在提倡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更提醒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不要让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劳动的空间。没有最基本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何来创业创新?
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当务之急应该是开辟场所,制定制度,创新形式,保证时间,让学生的劳动有载体。比如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