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后,随着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跑线”上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接着,狼爸虎妈之类的极端家教方式出现了,父母打死孩子之类的悲剧也时有所闻。“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越来越被人诟病:人生如长跑,何必纠结在起跑线上?
然而,网友认为,起跑线上的教育必不可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偷白鲞咬奶头”“从娃娃抓起”等俗语典故、名言警句,都直接或间接、正面或反面地说明了“起跑线”教育的重要。
那么,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呢?
首先是对象上。起跑线的意思是把人生比作长跑,包含有两种对手:一种是别人,一种是自己,即现在和将来的自己。网友以为应该和自己比,让将来的自己更优秀,即韦钰院士认为的“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快乐工作、奉献社会奠基。而社会上盛行的做法是强调和别人比,于是从小就给孩子树立一个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否定了自己孩子的个性。
其次是内容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智育为主甚至把它当作唯一的目标,这些理念和做法在起跑线上的家教中大有市场。常听家长说:你只要把书读好,什么事情都不要你做;即使砸锅卖铁也供你上大学。其实,起跑线上的家教,更多的应该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空话,比尔·盖茨、马云便是例证。
最后是方式上。因为对象和内容选择的错误,导致把起跑理解成为“一瞬间”,方式上表现为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生怕时不我待;奥数培训、想方设法择校等“配套”方式无不用其极;狼爸虎妈这样的称呼便可想象。正确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长大,要等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
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起跑线”呢?
网友 以为,家长首先应该树立“孩子身心健康”“将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对社会有贡献才是最大的成功”这样的理念。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别是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探索,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那种越俎代庖、不切实际地把自己的设想强加给孩子,打骂孩子,还美其名曰爱孩子的做法,是以“爱”绑架了孩子在起跑线上发展的机会,而且还会把这些不良理念和方式传染给孩子。
总之,孩子是一张白纸,起跑线上的教育引导不是可有可无的,如好习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会积累成他们的常识和信仰。反之,有调查以及网友 观察表明,很多长大后违法犯罪的孩子,与缺乏起跑线上父母的教育有密切联系,“要系好人生的第一个纽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所以要因人而异开展教育,不盲目攀比,不急功近利,不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