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然接近尾声,新学年开学在即。对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新生家长来说,又开始为子女如何能够进入好班级、找到好老师而焦虑、打听、托关系。其实,笔者从一名教师和家长的角度认为,父母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样的忙碌真的没有多大必要。
首先,你认为的好老师未必适合孩子。举个例子吧。我的一位亲戚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通过托关系,让孩子进了一位业务能力强、班级管理有方的班主任的班级就读。平心而论,该班主任老师业务上口碑不错,对学生也负责,管理严格;亲戚的孩子也很随和。可是,该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用的方式就是太会唠叨、太会骂人,让人受不了。结果该孩子三年初中下来,从他的描述中不难读出,他过的是炼狱般的三年,是在和家长抱怨中痛苦忍受的三年。他曾经多次向家长提出转学到其他学校。中考成绩其他均可,偏偏是班主任老师所任的课不及格。
笔者自己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各校多少有些熟识的老师,可是我的理念是顺其自然。当然平时也会询问老师孩子在校的表现,得知自己的孩子性格开朗,与人为善,工作负责,学习自觉,所以平时也不太和老师联系。12年顺利度过,孩子高考成绩也达到预期目标。当然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状况,那家长是要多联系老师的。
其次,要相信学校和老师。毋庸讳言,就如手指有长短,教师的管理理念、方式、业务能力等是有差别的,有优劣也属正常。学校在安排教师时肯定会考虑同年级班级的平衡,不会把我们一般所谓的“好老师”排在一个班级,将“差老师”集中排在另外一个班级。如果真这样的话,不利于学校均衡发展,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也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因为家长知道情况后肯定会有意见。总之,事物是相对的,高要求的、符合每个学生胃口的十全十美的班级恐怕是不存在的。
为此,笔者认为,作为新生家长,不应该过分在意班级的选择。如果真正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应该更多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下工夫,如教育孩子在进入新的学校环境中,面对新的老师和更多性格各异的同学,要热情大方,宽容礼让,求同存异,遵纪守法,不耻下问,积极参与活动等。这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孩子在学校学习心情愉快,而这不正是父母为孩子选择好老师、好班级的最终目的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其感受;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
可以说,父母重视孩子的后续工作,比心想一劳永逸的择班行为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