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汪永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赴北京求学,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成人心血管外科,完成各类心血管手术3000余例,包括冠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大血管手术等,尤擅长腔镜下心脏手术等微创手术。在科研上,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为国内外多家杂志审稿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声音
“我的偶像是沈克非,我的目标也是成为新时代的沈克非。”
——汪永义
从小,他便立志成为一名医生。而后,他不断前行,如愿以偿,走进医学领域,并发誓要摘下心脏外科这颗“外科皇冠上的明珠”。
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后,他恪守医德、兢兢业业,迄今已完成各类心血管手术3000余例。
作为嵊州人,他说,只要是家乡人提出的要求,他一定在能力范围之内,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在汪永义对沈克非的诸多定义中,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沈克非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嵊州乡贤。出生于甘霖镇的沈克非,是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对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为新时代的沈克非是我的目标。”汪永义说,沈克非博士长期从事临床外科教学,强调基础理论和技术训练,培养了中国几代外科技术人才。而沈克非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工作勤奋,以身作则,对己对人严格要求,在外科教学方面形成独特的谨慎细致的学风,更值得自己学习。
自幼志向,成为一名医生
第一次遇到汪永义,是在相约见面酒店的一楼大厅里。汪永义举手投足间都显得淡定从容,这是一个医生应该具有的优雅气质。
“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医生。”汪永义说,年幼时常看到周围的亲戚朋友因为看病而经常奔波于上海、杭州等地,辗转困顿,他便打小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1995年,天资聪颖的汪永义于嵊县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选择了心血管外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师从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薛松教授,攻读心血管外科硕士学位。
在浩如烟海的现代医学殿堂中,心血管外科学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由于极度复杂的生理特征和在人体生命维持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心脏曾一度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区。就在100多年前,现代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Theodor Billroth还曾断言:“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在心脏上做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但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曾经的禁区一再被突破。在体外循环技术被发明并广泛应用后,心脏外科终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手术也已经常规化。汪永义坦言,由于心脏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心脏外科对外科医生手术技术、围术期重症监护、多脏器功能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尤其严格,其发展也离不开麻醉学、重症医学、超声诊断学、影像医学甚至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共同进步。
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脏外科被公认为代表了现代外科技术发展的巅峰,其发展水平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医院和地区综合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心脏外科技术让数以百万计的病患重获“心”生。自幼的志向,驱动汪永义不断前行,他发誓要摘下这颗“外科皇冠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