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刘文西,1933年出生于长乐镇水竹村。当代画家,“黄土画派”创始人,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突出贡献专家。重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画像即为刘文西所作。
声音
“艺术的生命力来自基层。”
——刘文西
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画像
他是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创作者;他描述毛泽东与老农交谈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得到主席亲赞,轰动画界;他的画作《杨家岭的早晨》,曾被小学语文课本选用,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他就是国画大师刘文西,“黄土画派”的创始人。
冬日连绵的阴雨,挡不住游子回乡的脚步。11月26日,刘文西回家乡嵊州考察,他先后在马寅初故居和老家长乐镇水竹村等地驻足留连,然后又与家乡画家座谈交流。故土情深,他说:“最爱家乡,我时刻关注着她的点滴变化。”
延安时期的帽子,灰色的布衣,面前的刘文西,依旧是这身打扮。
82岁的刘文西至今笔耕不辍,日日作画,一生都在用画笔塑造陕北这片红色的黄土地,特别是领袖毛泽东。然而,他确是地地道道的江南人。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评其为“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而在中国书画界则流传着“世界有个达芬奇,中国有个刘文西”的佳话。
越韵如水 道不尽家乡情怀
初识刘老,正值金秋9月,傍晚的西安依然热闹如昼。那天,他刚从青海结束10天的采风归来。我们在一闹中取静之地品一杯香茗,思绪的闸门伴着悠悠茶香缓缓打开。
1933年,刘文西出生在长乐镇一个叫水竹的小山村。在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中,山那边时常飘来和着叮咚溪水声的悠扬越曲,栗子色的窗棂下,母亲辛勤的指尖勾画出斑斓的刺绣。儿时的刘文西就这样在美的浸润下,逐渐成长起来。
古戏台上的铁面包公、雨巷里披着蓑衣的豆腐老汉以及母亲巧手绘就的江南山水,无不吸引着年幼的文西。乡下没有颜料,他就将各种不同色彩的瓦片磨碎,将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碾烂,抑或用木炭作笔,在墙上涂涂画画。1949年,嵊县举行庆祝开国大典集会,16岁的刘文西承担了绘制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肖像的任务。悬至主席台上时,两幅肖像得到了全县乡亲们的赞扬。“那是我第一次画领袖肖像,虽然那时画得还不成熟,但乡亲们还是给予了认可。”一开口,刘老的方音流泻而出。
谈及家乡,刘老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嵊州,一座文化璀璨的江南古城,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在古越大地熠熠生辉。一条映带全城的剡溪,更是承载了我童年的欢乐,下河游泳、抓虾、摸螺丝,和小伙伴们玩得太高兴了。”兴起处,刘老还能哼唱几曲越剧。“嵊州人,骨子里就会唱越剧。小时候天天听大人们唱,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刘老说,“现在有空也会听越剧,吴越软语总有种说不出的情怀。”时光流逝,终究带不走融进血液里的家乡烙印。
“小笼包、炒年糕、笋干菜榨面,离乡几十年,但这些口味永远不会改变。”刘老告诉记者,他最爱的就是炒螺蛳,“使劲一嘬,螺蛳肉吸进口腔,劲道十足,这是嵊州人饮食的诀窍。”说到此,刘老显出了孩子般狡黠的一笑。
“这些年,嵊州变化很大,房子多了,都市气息浓了。过去我走的是老路,现在是崭新的高速公路,而这些变化到底是由人来改变的。”在刘老看来,嵊州人很聪慧,但更刚直不阿,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这种共有的品质为他日后从事艺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刘文西前往上海求学,结缘上海育才学校。在这里,17岁的少年接触到影响其一生的启蒙性文献——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核心是文艺为什么人而作?答:为广大劳动人民。”刘老说,他的一生都遵循着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