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野花》
其人其艺 绘不尽黄土风情
1953年,刘文西考进浙江美院国画系,师从潘天寿等著名国画大师。1957年,心怀对毛主席的崇敬,24岁的刘文西来到心心念念的延安毕业采风。黄土地的宽厚,黄土人的朴实,让刘文西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毕业后,他毅然选择来到西安美院任教。从温润的江南水乡,到粗犷的黄土高原,他热爱这种转变,更爱上了这片黄土地和它的主人。
交谈中,刘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艺术的生命力来自基层”。窗外,夜色如墨,都市的霓虹流光溢彩。舍弃眼前的车水马龙,躲进漫坡黄土的窑洞,几人能坚持几十年永葆激情?刘文西用一串数字给了我们答案。
50多年来,他到过陕北90余次;50多年来,他跑遍陕北所有的县;50多年来,他曾十几次在延安过春节;50多年来,他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3万余幅生活速写。
《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黄土情》……他的作品总是带着扑面而来的黄土气息,总是捕捉着中国农民的人性美。
欣赏刘老的画作,似在对话一个有生命的“活体”。陕北的孩子、姑娘、老人以及人物群像,个个都泛着泥土的芬芳。尤其是那一个个头戴羊肚白毛巾、布满焦墨干皴皱纹的脸以及那一双双骨节粗壮的大手,陕北老农形象过目即成永恒。
陕北成就了刘文西,刘文西也塑造了陕北。“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这是刘文西的艺术主张。他反复地向学生们强调,要“深入到人民中间”“画家塑造人物,一定要描写人民的心灵,描写人民心灵的美好”“画家要了解人民在想什么,家庭有哪些变化,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一个画家摸清楚了这样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画出来的才是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心态、人民的面貌。相反,你不了解这些,没有依据,画出来的就是平板的,空洞的。”这是刘老的“人民情节”。
刘文西的夫人陈光健记得,为了创作《在毛主席身边》,刘文西从二十里铺村的托儿所找了三四个小女孩进行写生,寻找孩子们围绕在毛泽东跟前的模样。
《陕北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