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他们是嵊州根雕界的新生力量,平均年龄不足25岁,从事根雕却已超过5年了。他们是四个师兄弟,是“古木森客”团队。他们的作品一反传统的一人一物,而是注重大场景式的创作。
走进艺术村,四处飘荡的木头清香,雕刀和凿子在木头上雕刻的声音,一记一记的,如此的悠远绵长。
这两年,受大环境的影响,艺术村根雕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那些小年轻,摆在他们前面的路更显得严峻和艰辛。根雕组合“古木森客”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应运而生。
“我们既合作,又分工,有时集几人之智慧,一起构思一件作品,作品往往是场景式的,不像之前仅限于一人一物。”“古木森客”年纪最大的是郑紫东,28岁,他是省根雕大师郑兴国的儿子,在“古木森客”这个组合中,他在外面走得多,看得多,点子也最多,俨然成了“古木森客”的代言人。
“从艺术村成立以来,根雕生意从来没有这么低迷过。”郑紫东说,他们必须集多人之才情和智慧,才能应对冷酷无情的市场。
“古木森客”的四位师兄弟,技艺各有所长。大师兄施凯帆擅长雕达摩和文人;二师兄裘浩宁擅长雕美女,三师兄郑紫东擅长雕童子,小师弟马钰翔(艺名厚朴)擅长雕笑佛。除裘浩宁读过两年大专外,其余三人都是职技校一毕业就走进艺术村,跟师父郑兴国一刀一凿学起了根雕。
“既然读书成绩不太好,就趁早学一门技术,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跟随师父学艺后,他们都从一刀一凿的基本功开始,掌握了手中刀和凿的力度,师父才让他们动手做作品。
“这其中的过程特别烦闷,每天拿着一块下脚料凿‘鸭子’,有时真想一把扔掉它。”郑紫东是从小闻着木头的清香长大的,可是,当他拿着一块毫无生气的木头自己凿“鸭子”时,感觉特别头痛。有很多次,他都想扔下木头就走。每每来了这样的情绪,他就会站起来,看看身边师兄弟手中的作品,待情绪平静下来,再继续手中的活计。
都说美术是根雕的基础,师父对他们的要求特别严格,白天在工作室干活后,晚上常常要他们回家画图画,即所谓的家庭作业。三年后,四位师兄弟的特长显露出来了。施凯帆讷言,专注于“达则兼济天下”的古代文人和冥思苦想的达摩;裘浩宁对西方雕塑比较感兴趣,在不断汲取西方雕塑技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用根雕表达现代美女的方式;郑紫东雕现代美女也有两下子,但他更热爱雕天真无邪的童子:吹着横笛的牧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者,活泼淘气的小书童等等,无不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马钰翔则着迷于雕笑佛,笑佛是所有根雕作品的基础,看似一个哈哈大笑的弥勒,你得让他的笑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并让欣赏者沉浸其中。
多数时候,他们静静地坐在工作室的东南西北角,潜心潜意雕刻自己手中的作品。偶尔会停下手中的刀和凿,用客户挑剔的目光挑师兄弟作品中的“小刺”。根雕是减法,每一刀每一凿下去,剔去的木片就再也无法重新回来。所以,他们下刀前是如此谨慎,下刀后也是如此谨慎地审视。晚饭后,他们也常常会坐在一起探讨作品,好在哪里,精妙在哪里,自己的作品又有哪些不足。大多数时候,他们讨论得比较温和,有时候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进步得更快。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郑紫东似乎更适合于作品的设计。一块或长或圆或扁平的木头,常常会让其他三位师兄弟冥思苦想大半天——做什么造型?什么题材?什么寓意?这时候,往往是郑紫东的一个提示就让他们“脑洞大开”。就在前不久,施凯帆案头上放了一大团百年香樟树。因为年岁太久,香樟树里面已经空心了。面对这样一块原材料,雕什么作品最合适呢?施凯帆皱起了眉头。后来,郑紫东让他把木头剖成四块,做一组“吹拉弹唱”的作品。吹即一个古代仕女在迎风吹箫,拉即是《二泉映月》里的瞎子阿炳拉二胡,弹是《高山流水》里的伯牙抚琴,唱是一个云游的和尚对着蓝天白云唱。作品一出来,就受到了客户的无数点赞。
多数时候,每个人的作品是独立完成的,但有时候,大家也会你雕一部分我雕一部分,共同完成一件作品。这两年,作为嵊州根雕界的新生力量,他们经常会寻求机会出去走走看看,比如义博会、文博会、深博会,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赶过去,“从大师的作品里汲取营养”。他们也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比赛,比如在绍兴市第二届民间巧手才艺大赛中,施凯帆、裘浩宁、郑紫东就和两位师兄一起获得了“金巧手”称号。在市首届及第二届根雕新生力量大赛中,他们也分别获得了大奖。
传统的嵊州根雕一般都是雕一人一物,他们的场景式作品却颇受市场欢迎。比如马钰翔新创作的《不闻不问不想不见》,也很受欢迎。接下去,“古木森客”将合作创作一件名为“笑看人间”的作品。作品的初步构思是这样的:笑佛踏在云彩上面,他看着尘世间的一家三口,过着平凡而满足的寻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