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提高救助技能
为确保队伍能够应对各种险情,两支救援队都定期开展户外运动风险规避、户外急救知识、紧急情况下自救、山地救援技巧等系列培训,并积极与周边县市救援队交流学习。
2017年11月4日,剡溪应急救援队进行了“热血剡溪”2017水上、山地救援联合演练。(资料图)
“救,是为了不救。防患于未然,是我们开展应急救援技能培训的一个宗旨。”剡溪应急救援队队员张旗说,“救援队所有队员,都要进行现场安全评估,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开展营救。”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壮大的户外爱好者队伍及不断增加的安全事故,两支救援队都逐渐明确了“以培训提高技能,以培训促进安全”的救援新理念。
有一次,一名69岁的老人走失。救援队通过向家属了解,掌握了老人体力、行走习惯等情况,根据公安部门的监控,迅速划定救援半径展开搜寻,最终找到了已瘫倒在田间的老人。
与此同时,剡溪应急救援队还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户外创伤处理、心肺复苏、水救技能等相关培训,既提高了队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使救援队一直保持着施救零事故的记录,又为广大社会人士的自救和互救提供了可能。2年多时间里,他们共免费培训6期,80多名户外团队骨干因此受益。
“去年以来我们还利用公益众筹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的重点河段和山塘水库(非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了救生杆、救生绳,以备不时之需。”剡溪应急救援队队长韩军介绍,“考虑到溺水者可能体力不支,杆头位置还安装了直径约为50厘米左右的钢圈,以便溺水者抓取,或施救者直接套住溺水者身体拉回。”去年6月,市民利用救生设施,在东桥河段成功营救起一名落水者。事后,被救者无偿捐赠了一批专业救生圈,目前已安装在溺水易发河段边。
在失踪人员搜寻过程中,剡溪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发现,痴呆老人失踪占了极大部分。为此,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下,他们举行了“把爱带身边,温暖回家路”黄手环公益行动,在文化广场现场发放微信黄手环、防走失定位贴、定位黄手环等,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帮助。
不求回报 一切只为公益
在民间救援上,两支救援队的行动是有目共睹的。去年,剡溪应急救援队共开展山地救援、水上救援等48起;曙光救援队今年成立以来,已开展救援30多起。
成功救援的背后,队员们除了付出,还有不断投入的经费。作为民间公益救援队伍,两支救援队都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配备了冲锋舟、绳索、急救箱、救生衣、攀岩安全带等基本救援设备。市民政局救助救灾科科长金炳告诉记者,去年民政局从防灾减灾经费里拨出一部分,采购了37套包括服装、皮靴、腰带在内的相关装备,并把使用权给了剡溪应急救援队,但即便这样,很多经费还都要救援队自掏腰包。
“经费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难题,但只要有需要,我们一直在。”这是韩军的心声。不过他也提到要节约救援资源,“前不久一个小孩走失,我们搜寻一个小时后居然发现孩子在外婆家,而家长在发起救援要求前没有跟自己的亲朋确认。”他提醒:每一次救援,队员们的付出都不容易,希望大家珍惜有限的社会救援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爱心救援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我市农商银行正和剡溪应急救援队协商,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在装备和公益行动上提供帮助;宝骏车业提供了一辆越野车,作为曙光救援队的勘察车。
这就是民间救援队,他们不求回报,一切只为公益;他们弥补了部分专业救援的缺憾,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升市民安全感幸福感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