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教育课堂
作文研究:高考作文是特定场景的写作活动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18年05月21日10:59:40 

  作者:张秋达(马寅初中学)

  高考作文的应试指导与训练是个老问题,其备考的低效率,让师生头疼不已,导致不少师生悲观地认为,教师指导与不指导没有差别,学生训练与不训练一个样,所得分数总在42分上下浮动。然而这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此大的分值摆在那里,师生无法绕道而行。这就需要我们少一点畏难情绪,多一点研究意识。静下心来审视,我们就会发现高考写作的应试指导与训练的低效率,既有教师指导乏术、训练无序的问题,也有学生思维狭窄、入门无法的问题,但也与不少师生对高考作文是特定场景写作这一性质,缺少系统的认知有密切关系。认真研究高考作文的特定性,或许对提高应试训练效率有所帮助。

  首先,高考作文的性质具有应试性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表述已是共识,但如果结合高考作文来看,我们就要关注高考作文自身的写作特征。当下的高考,已经从精英选拔,到大众化的选拔性考试,但应试属性依然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高考作文,同样也具有应试性的特征。毋庸讳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大多围绕应试来展开。

  有论者将学生的作文分为为理想而写作和为生存而写作两类,这是很有见地的划分。前者是学生为抒发自己情感而写,获得情感体验,一般不具有功利性,与是否获得一个好分数无关;后者为赢得分数而写,事关作者升学等诸多现实问题,具有功利性。高考作文自然是为了生存而写,这就决定了高考作文的评分参照,不是作家的“作品参照”。如果以作品为参照物,大量的考场作文,因为没有鲜活的生活,没有真挚的情感,没有灵动的表达,而打入万劫不复的低分行列。也不应以学生参加竞赛的作品为参照物。竞赛作文,如同作家的作品,特别强调创造性,写作时长通常2个小时,甚至更长,最终的结果是较少一部分学生优胜而进入获奖行列。如果以此来要求高考作文的写作,许多学生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阅卷者评分时因其本身的写作理念和评判水准高下,导致同篇作文,得分迥异,评分信度无法控制;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科学性,不利于中学作文的健康发展。当然,也不能以平时的随笔训练来要求。平时随笔,不限内容,文体、字数,学生可以天马行空,信马由缰,有时独抒性灵就是一篇好文。

  基于此,判定一篇高考作文优劣及得分高低,应该以针对高考作文而制定的评分标准作为衡量的依据,而且只能是这一标准,而不是其他任何参照物。师生在平时作文应试训练时,也要以此来评判。但遗憾的是,师生对作文评判标准缺少研究,甚至是完全忽视。常常将前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作为训练的标杆,使得许多学生对高考作文望而生畏,缺少训练的积极性。

  因此,应试指导与训练,要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突出基础,鼓励发展,甚至不妨将追求48分作为一个努力目标。事实上,大多省市始终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分为二,基础等级占50分,发展等级占10分。赋分标准保持多年不调整,有其合理和科学性,它体现一种写作的价值评判导向。训练时首先体现考场作文的基础性、规范性,保证让写作能力中等或偏上的学生写出符合应试要求的作文,拿到一个较好的分数。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作文的考核要求继续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将“基础等级”分解为六项要求,包括“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可以推测,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仍将体现上述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岂能视而不见?

  其次,要充分考虑高考写作的特定性

  众所周知,写作过程无非就这四个要素:谁来写(作者)、写什么(内容)、给谁看(读者)、怎样写(手段)。据此,考场作文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因素:

  (一)作文命题的导向性

  随着教改的深入,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一种趋势。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发展核心素养”事关课标完善、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

  这样的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题,将以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其命题特征体现为如周京昱老师在《必须做也可以做的——浅谈新形态下高考作文的思维构建》一文中所概括的“鲜明性,让考生思考得更直接;时代性,让考生思考得更敏捷;层次性,让考生思考得更深入;象征性,让考生思考得更合理;选择性,让考生思考得更自主”。鉴于此,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防止就作文论作文,在作文技巧中绕圈子,而是要引导学生将目光越过试卷,看一看窗外如火如荼的生活,只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有可能写成一篇有价值的考场作文。

  (二)考试场景的特定性

  照理来说,高考语文考试时间是150分钟,作文写作过程要保证60分钟,但如今的语文卷阅读量在悄悄加大,考查的面日益广泛,客观题减少成为一种趋势;主观题作答的量加大,微写作已经是显性要求,这样大量学生留给自己写作的时间在40—50分钟之间。面对陌生的试场、陌生的监考人员和陌生的题目,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表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多时候,需要学生翻拣考前的知识储备和平时的能力积淀,结合写作要求来进行改造,来化用,最终完篇。

  因此,除了上述所提出的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试题”外,树立作文也是需要复习和积累的理念,重视引导学生积累思想,特别是一些哲学原理,如“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可以引起质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事物的性质是可以转化的”“看问题要分清现象和本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等,要在思考和表达中加以灵活使用;分门别类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如考前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精美的短文,整理一些生活的细节,熟记一批陌生化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件,避免空泛说理;同时积累议论文常见的写作范式,为思维的展开和表达提供便捷的路径。这样的积累并不是投机取巧的行为,恰恰是从学生考场作文实际出发的应对之道。胸有成竹上考场,无可非议。

  (三)写作任务的特定性

  高考作文是“遵命”写作,只能在命题者划定的“圈子”里跳舞。在“圈子”内,考生是自由的,一旦出了“圈子”外,意味着犯规,意味着要受到扣分的惩罚。命题过程就是设限的过程,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完篇过程中,要受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的限制。这一“限制”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需要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加以破译。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分析写作内容的指向,把握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优先考虑完成规定动作,才考虑自选动作。事实上,大量的文题,允许自我发挥的空间不大,可谓带着镣铐跳舞。在上述因素限制下,如果学生的写作素养不足,写作容易遇到障碍,甚至陷入写作的僵局。因为一旦思路乱了,文意就难以打通,写作过程容易出现晃动,导致文章出现“四不像”。

  作为一名备考的语文老师,就要培养学生展开思路路径,防止学生瞎子摸象般写作。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如同为论述文的写作,提供的写作材料特质不同,审题与立论要求就不一致。如故事类材料(社会现象或寓言),由于行为主体常常存在多元性,以及行为主体自身也往往存在差异性,其构思与立论走向呈现多样性;又如哲言类材料往往也存在着观点与态度不一致,甚至对立性,就要从差异出发,分析其原因,甚至找到其统一的点来着力写作。

  要分析各地高考命题特征,研究应对之道,特别是全国卷命题走向。如2017年的全国作文题,虽然依然采用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但试题在立意、情境还是技术等方面,足以引领。不妨再作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这类作文题目,孙绍振老师曾有精辟的见解,提出不应该满足于从同类、同质的关键词中选择,而应从异类,从对立的、相反的、矛盾的关键词中看出其中的联系,寻找“交集”,这样立意才全面。在此基础上,做好纵深发展文章。

  再次,关注网上阅卷的特殊性

  考生在作文下笔之时,就要叩问一下自己:我为谁而写?不仅仅是自己,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更为他人,为掌握分数大权的阅卷者而写。读者就是阅卷老师,阅卷老师的裁定就是终审。因此,考生的写作,不能忘情于自我的倾诉,而是向阅卷者表情达意,就如中唐诗人朱庆馀在《近试上张水部》中所云“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过程。

  这需要考生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懂得读者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的心理期待:首先是能看明白,知道你写了什么;其次是能认可,同意你的对事物的看法与表达方式,最后值得欣赏,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体验。所以考生要明白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决定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要揣摩即将面对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该如何去表达。

  如今,纸上写、网上阅已经是常规的动作。网上阅卷固然可以带来诸多便利,最大的优势在于统计便捷,提高了阅卷的效率。毋庸讳言,有诸多不足,如阅卷者长时间盯住界面,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产生烦躁之情;如阅卷过程是人机对话,人与人之间互动与交流不足;如试卷扫描后,字体容易走形;卷面的整体感欠强而细节得以放大。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强化书写训练,力求卷面整洁美观,让读者不为你的阅卷而痛苦;下笔前心中有读者,为其认真阅读与准确评判你的作文提供方便。读者心中有了你,才会仔细阅读你的作文,倾听你的心声,才有可能给你一个合理的公正的分数,至少不会出现误读和误判。事实上议论文获得一类卷有两类:一类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一类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

  对此,一直担任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何永康教授,多次语重心长地强调,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关注如下几点:①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亮出中心论点;②应分解出2至3个分论点,一定要层层递进;③应加强说理;④应少而精地用例;⑤应把一个例“切割”开来服务于几个论点;⑥应抓住关键词,巧妙地展开,将道理说透。平时要适度进行结构模式训练,更有利于腾出时间,在如何立意、选材、说理上下功夫。

  作文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有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我们应立足于平时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又要提高其应试水平。王栋生老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既要培养学生“人文的种子”,又要给他进入大学的“敲门砖”。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议论文的全面性和历史的具体分析问题》(《语文学习》2017.8:p4-8)

  2.周京昱:《必须做也可以做的——浅谈新形态下高考作文的思维构建》(《中学语文教学》2017.9:p71-78)

  3.李汝:《差异中求统一 统一中求辩证——谈论述文审题的聚焦路径》(《语文学习》2017.7: p66-69)

  相关文章
【钱老师讲作文】2018中高考作文指导(4)
【钱老师讲作文】2018中高考作文指导(3)
【钱老师讲作文】2018中高考作文指导(2)
【钱老师讲作文】2018中高考作文指导(1)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