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生活圆桌之“无法忘记的施家岙”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马亦梅 2019年02月20日10:08:28 

  我有个不常联系的表姐,血缘倒也不远,同一个曾祖父。从小,表姐就是精致高雅的文艺女,而我是个糙人。头一回见到表姐是在电视里,她在里面唱越剧,我坐在地上看屏幕里的光影,我和她的差距是天上和地下,有这样的初次印象,至今我仍仰视她。上回碰到表姐,我搭话说去过施家岙,听到施家岙,她的脸转过来,看我的眼睛都亮了几度,没有一个爱越剧的人忘得了施家岙。

  中国女子越剧发源地施家岙,村子坐落在嵊州市西南,距市区九公里,南面靠山,北面临澄潭江,避风、向阳、有水、肥沃。

  1923年七月,越剧第一副女子科班在施家岙村开科。虽然已经是五四新青年运动后的第四年,然而绍兴的女子还是鲁迅笔下《祝福》里的祥林嫂。女孩子“十四藏六亲”,走出家门是伤风败俗的事,“女子弄文诚可罪,哪堪咏月更吟风。”没有舞台为女子而开,也从来没有女子登上施氏宗祠绳武堂戏台。但是施家岙的女孩子走出了家门。

  小山岙简陋的学校里,为了赚钱生存的少女,她们甚至不认识几个字,开始红袖翻飞,紫箫弄月。

  学成后,施家岙女子戏班从村口的澄潭江起航,经剡溪,穿过浙东运河、京杭运河,进入黄浦江来到上海滩。这条浙东水路被现代人叫做唐诗之路,东晋衣冠南渡后,众多的文人墨客沿着密布的河网,一路游玩、寻友、修道,他们吟唱的诗歌浸润到每一片田野,每一道山谷。一千多年后,施银花、屠杏花、马秋霞、俞菊英……这些山谷里的女子又从这条路把诗、音乐和舞蹈带向远方。把原本只是嵊州山村的小调唱到上海,唱成了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

  网上找来几段施银花的越剧唱段,唱机吱吱吱的嘈杂声中,突然一把浑厚质朴的女声一顿一挫唱道:“为人可比一张弓,朝朝夕夕充英雄,南无佛……”无丝无竹,配着的的笃笃的板声,婉转悠回,毫不惊艳,甚至于有些简陋,像唱给初生婴儿听的山歌,听得心上陡然柔软起来。

  剡溪水一样质朴妩媚浑如自然的声音,唱出身边的村庄和市井,《拣茶叶》《绣荷包》《卖夏布》《双珠凤》……像山谷的风,吹来野生兰花的幽香,混着泥土的温润,世人听到了那些面目模糊的平凡人的平淡生活。

  施银花曾经短暂离开过舞台,十八岁时嫁进绍兴昌安门外孙端镇孙家,丈夫反对她继续唱戏,结果,施银花走出了孙家的门。此时,施银花唱戏已经不只是为了当初学戏时老师许诺的一个金戒指、一身旗袍、一双皮鞋,舞台更吸引她,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心甘情愿脱离平淡安静的生活。我想到台湾的歌手邓丽君,她有一位谈及婚嫁的男朋友,男友的奶奶说:若要进我家门,你先退出娱乐圈。邓丽君退了,不是退出娱乐圈,是退了这场婚。真是值得庆幸,两位女性歌唱者都没有停止发声,这个世界因为她们而更加精彩。日后,施银花被称为女子越剧的泰斗。

  越剧没有忘记女子越剧的开拓者,家乡人也记得施银花们,村里建有“女子越剧博物馆”,村民们自组了“娘家戏班”,每年山岙里都有越剧比赛——全国越剧票友比赛。2015年秋天我陪着一个小票友去嵊州施家岙参加票友比赛,一路想着胡德夫的歌《大武山美丽的妈妈》,“哎呀……山里的歌声是那么的美丽,哎呀……唱呀用力地唱山谷里的歌声,你是带不走的歌声是山谷里的歌声,有一天我一定要回去为了山谷里的大合唱……”以为全国比赛会像一个部落的盛典,至少会是一个热闹震慑的山谷大合唱。遗憾的是,绳武堂戏台上票友们唱得有滋有味演得有声有色,台下看戏的人稀稀落落,村里人忙着织布;曲声平歇时,能听到织机梭子啪啪啪的击打声。

  我在施家岙村游走,“女子越剧博物馆”门庭冷落,村里人指给我看施银花旧居,断垣残壁间一畦畦青菜碧绿,她们说:“施银花三兄妹,一个兄弟去了台湾,另一个兄弟是教书的,从来没有回来过。”

  时隔三年,重走唐诗之路,我再次来到施家岙。绳武堂戏台上“娘家戏班”依然唱着百年前的越剧,那些古老的曲调,仍然那么动听,仿佛昔日重来,恍惚之间,我看到从前施银花们的风采。震耳的织布声已经听不到,又一个行业衰落了,而丝竹未断,声声不息。

  村口百年的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看着百年前那群村里的姑娘随着澄潭江的微波渐行渐远,又迎来送往了多少越剧的朝圣者。

  不能忘记这个山岙里的村庄——施家岙。

  相关文章
生活圆桌之“过大年漫话鱼文化”
生活圆桌之“‘成功’让人退步”
生活圆桌之“向往春天”
生活圆桌之“又见炊烟”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