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每年春节前夕,平时很少上街购物的父亲,总要去街上买几张年画,贴在小屋中间两边的破板壁上,且其中一幅画面,必定是我十分喜爱的胖娃娃抱大鱼。小孩子爱画中的胖娃娃,也许惺惺相惜;为何爱画中的鱼儿,也许是和许多小孩子喜欢小猫小狗一样,是天性使然。至于父亲为什么年年贴有鱼的年画,我这个天真幼稚的农家孩子,是从来未加思考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入学读书以后,经过社会实践,对年画的有关知识逐渐有所增加,尔后,还慢慢明白了父亲年年贴有鱼年画的用意。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年画,是为了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地过个新春佳节,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能过上顺顺利利、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鱼,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鲜美食物,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华夏大地上的人物,在意识领域中形成了一种美好的文化象征。
考古的出土人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陶器上就出现了双鱼纹;以后历代的生活用品中,有过鱼形的瓶、鱼形的壶;古代的建筑物上常用的八宝图饰,其中一宝就是双鱼;古人寄信时,常将书信叠成双鲤形,唐代诗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咏有“嵩山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隋唐两代,朝廷还颁发过木雕或铜铸的“鱼符”其写在符上的信息,故又称“鱼书”;科举时代人们把考上进士称为“鲤鱼跳龙门”,寓意飞黄腾达、功名成就;历代还有以鱼为主题开展活动的,如元宵晚举鱼灯、跳鱼舞;佛教盛行时,南朝梁元帝萧绎曾写有《对灯赋》“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僧侣们还把诵经念佛时常用的敲打乐器叫“木鱼”或“鱼鼓”;在民间,有的少数民族吃鱼形成了习俗,如东北朝鲜族同胞吃“明太鱼”;在近代,杭州“楼外楼”的西湖醋鱼名闻世界;晚清和解放前,上海和江浙一带,人们直接把大小金条叫“大黄鱼”“小黄鱼”。总之,千百年来,神州大地上的各族人民,把鱼视为吉祥物的习俗,数不胜数。时至今日,我们嵊州也还有不少村庄,春节头三天的宴席,是只供鱼肴不吃鱼肉的;新婚洞房窗户上贴双鱼戏水图,表示夫妻和好、生活美满、子孙兴旺。
“鱼”和“余”谐音,“余”当然是指衣食有余、生活富裕。所以,父亲年年贴有鱼的年画,其寓意即“年年有余”,按现代人的话说,就是“脱贫致富”。其实,像父亲一样强烈渴望来年致富的人,旧社会里何止千万。但由于天灾人祸,人们世世代代年年贴年画,年年盼富年年穷。
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家家致富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历代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终生为之奋斗。1949年,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腐朽的旧政权,粉碎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政府从根本上挖掉了老百姓的穷根,领着各族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共产党成了人民的大救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一些穷乡僻壤、边远地区的人们,经济上仍然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改革开放的金光大道,照耀着全国人民永往直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全国人民指明了灿烂的前景,刚刚过去的2018年,就有1000万人脱贫。中华儿女千百年的致富期盼——家家致富年年有余,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