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文化广场有戏迷角、聊天角。聊天角有老年聊天角、妇女聊天角。每天早上八点来钟,在广场东头的老人聊天角,一帮退休老人开始聊天了。
有位退休后的老人说,退休刚半年,智力衰退得很快。原以为退休了可在家享清福,没想到在家无事可做,无聊得很。生活没有节奏,且智力和记忆力迅速下降。难道真的年老必智衰吗?
这位老人的话代表着一部分退休老人的情况。表面看是退休后,年老智力衰退,记忆力下降。实际上,在短时间内智力衰退、记忆力下降,并不是年龄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心理——“年老智衰、老而无用”观念的影响。而且,自己无所事事,没有适当用脑,导致大脑用进废退。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文化缺陷。
一般认为,20岁左右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一直能保持到四五十岁,60岁开始可能智力有所衰退。到80岁时,可能出现中等程度衰退。因此,不能笼统认为,老年人一退休,智力就衰退,就无所作为了。
智力衰退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有的人六七十岁就糊里糊涂,有人到80岁,还保持很高的智力水平。有很多老科学家在八九十岁仍著书立说。
因此说,适当用脑,越用越灵。用进废退是普遍的生物规律,人脑也是如此。有些老人之所以退休后智力衰退很快,就是因为无所事事,不用脑子,脑功能闲置,这纯粹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有些老人退休后,不断用脑,不断挖掘大脑潜力,智力不但没有衰退,还越用越灵活。
“年老必智衰”“年老无用论”长期流行,对很多老年人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束缚了老年人智力效应的发挥。
有的老年人树立了退休后的生活目标,制定了每天的作息时间表,使自己每天既劳逸结合又持续有效地发挥智力效应,半年后退休生活就过得有滋有味,做了很多在岗时没有做的事情,看了很多在工作时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书。
怎样克服“老必智衰”的束缚,我建议:(一)社会交往不能停。广场舞、侃大山、微信群聊都是运用有效且人人可做的社会交往活动,而获得新的信息,可不断刺激大脑。要开拓与人的交往渠道,摆脱孤独感、寂寞感。(二)保持乐观情绪,有热情,有战斗力。心理因素可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发挥的效用大小,受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学养深厚的人大多长寿,如科学家、书法家、画家、医生、老师等,平均寿命比较高。尤其是堪称大师的,首先是长寿之人,比如季羡林、任继愈、启功等。
为什么有学问的长寿呢?主要是他们善于学习,明白道理,认识问题深刻,有主见,不盲从。也就是说,养生需要的不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智慧。这智慧,主要是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立身处世的智慧,以及生活过程中的智慧。有智慧的人通彻天地,洞达人世,能够体察和顺应天地、阴阳、人生之理,使真气有余,邪不伤身,所以能身体健康,寿命无穷。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智力的某些方面有所减退,但速度很缓慢,除非发生重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可是,只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智力因素一般不会衰退,还可能越来越强,促进智力因素发挥作用。记住,智者多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