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剡溪》
整组作品以金丝楠古沉木为材料,既可组合成一套,也可单独分成10件,更可以随意搭配,风光不同。全部完成后长度达6米,其中最大件长320厘米、宽80厘米、高106厘米。作品主题以“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段剡溪风光为主,山峦、溪流、瀑布、人烟……剡地风光、明山秀水都能从中找到并一一对应。日前,郑剑夫的古沉木根雕作品《诗路剡溪》全部完工。
郑剑夫,中国古沉木雕的创始人,浙派根雕的领军人物。他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兼顾西方造型语言,无论是木雕、根雕、古沉木雕作品,都形成了追求自我内心的艺术情境。
郑剑夫最擅长人物雕刻。根雕《一百零八将》称得上其代表作,整组作品历时6年才完成,一百零八个人物,不同的材料肌理,不同的技艺手法,个个性格鲜明,形神兼备,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评价:“不但是精品,更是极品。”
几年前,郑剑夫开始构思、创作《诗路剡溪》系列山水根雕。这不仅是其根雕风格的一大转变,也是他对自己的一个挑战。自此,他的创作重点开始投注到山水根雕上。
上世纪90年代初,嵊州剡溪江底挖出了大量古沉木,彼时,郑剑夫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深埋江底的枯木残根将成就他一种艺术面貌,给他的作品带来全新的艺术风格。多年来,在与这些古沉木的对话中,郑剑夫从这些隐含诸多光阴故事的材料里,呼唤出诸多的历史题材,塑造了众多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他还据此率先提出“古沉木”名称,成立了“郑剑夫古沉木研究所”。如今,这些来自剡溪的古沉木,成为郑剑夫山水根雕创作的主要材料。
在文创园郑剑夫的根雕工作室里,《诗路剡溪》山水系列根雕摆放在台基上,如同一幅山水长卷。根雕本就讲究“七分自然,三分人工”,郑剑夫在创作中既遵循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又因材而宜,不拘一格的艺术特色,更成为浙派根雕的艺术特色。在山水根雕创作中,他更强调根材的天生自然形态,注重作品的自然材质美感。多留少雕,巧夺天工,很多地方不施一刀,却可见刀峰如削、飞流三千的自然美景。
根雕作品应该有诗的意境、画的神韵、匠的功力,三足鼎立,缺一不可,这才能成为一件完整的根雕艺术品。郑剑夫说。
而将根雕与山水、与诗意结合,更是他在创作中要体现的精华。要使作品活起来,先要在自己心中活起来。古代诗人笔下的秀美风光、青山绿水,也鲜活在郑剑夫的刻刀之下。在工艺手法上,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注入大笔写意、大刀阔斧的雕刻技法,或写实、或抽象,充分展现了根雕的自然造化之美。
根雕作品必须因材施艺,借助根木的天趣和肌理特征,以最简单、最省力的劳作,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在造型技巧上,则特别讲究以少胜多,小中见大,含蓄自然。能不用刀处绝不用刀,能少刀处定少刀。多留少雕,使作品具有天人同构,妙法自然,意气成形,有巧夺天工、超俗脱凡之感。这是郑剑夫一直恪守的根雕创作原则。
郑剑夫表示,以唐诗之路为背景,以山水根雕为特色,会成为他今后创作的一个方向。追求作品形式美的同时,注重追求形式之外的意境之美,以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期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艺术踪影:远古的诗意、写意的山水、具象的人物……那片我们熟悉的土地,那些我们熟悉的印象。